跨国归来回看广州,何为“全球城市典范”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使命。
不久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了广州“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明确了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
广州的战略定位,承载着重大国家使命: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城市典范。
跨国对标典范,走大城看大港。9月,我们前往欧洲,调研西班牙巴塞罗那、英国伦敦、德国汉堡。调研组看到了这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巴塞罗那以“知识更新”驱动“城市更新”,伦敦将古典与现代交织相融,汉堡用连接海陆通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现代化的西方语境,中国对于走什么道路、实现怎样的现代化的探索从未止步。
越洋归来看广州,就是为对标典范,吸收先进经验,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路径。
当前的广州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但任何困难都只是一时的,也必须是一时的。
阔步向前,广州如何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重塑坐标,如何在海洋城市新使命中探寻方向,如何在世界枢纽新高地中集聚资源,共同为全球发展积蓄新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中国式,全球范,需要广州智慧、方案和力量。
广州将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资料图片
城市诞生于陆地之上,却无时无刻不依赖于海洋。
进入全球化时代,现代人类经济活动的这艘巨轮,驶入了“深海区”。全球发展史的主线,转向了港口城市。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约翰·达尔文在《港口城市与解锁世界》中写道:港口城市是全球化的各种动因与当地社会相遇的地方。
巴塞罗那一直实践着“将城市推向海边”。钟晓宇 摄
从港口打开了全球城市典范的观察视角。
巴塞罗那,一直实践着“将城市推向海边”。自背山面海的防御姿态转身拥抱大海,巴塞罗那城市规划的每一次转折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将港口从单纯的运输节点转变为城市活力的源泉。以海为媒的大会、大赛、大平台的纷至沓来,让地中海成为最忠实的城市“合伙人”。
伦敦,“银色的洪流”带来了流水般的钱币。300多年来在全球海洋贸易中的经验积累和资源积淀,塑造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从贸易到服务,泰晤士河畔的货物码头蝶变为全球金融中心,港口的功能早已延伸为枢纽节点,保留着对海权的认知和制度的驾驭,依然是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
汉堡,并不临海却与水共生长的港口城市。从自由港到仓库城,再到港口新城,汉堡自古便是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枢纽。背靠欧洲大陆,一条条超级通道将大海与腹地无缝衔接,汇聚起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催生了一座身居内陆却向往海洋的门户枢纽之城。
伦敦金丝雀码头天际线。周甫琦 摄
科氏力,是海洋科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力,而是一种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力,只在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
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仿佛那“时刻存在却似有又无”的科氏力一般,在滚滚历史进程的大尺度和长周期中,始终发挥着坚定、磅礴的牵引力量。
而港口往往作为起点,见证了无数城市的兴衰。
广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一个延续超2000多年仍长盛不衰的超级大港。
两千多年来,与海水共振的广州港,为广州带来的不仅是全球贸易的兴盛,更是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与品格。从古老的黄埔古港到现代化的南沙港,广州港口的成长史为城市的历久弥新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描绘出一幅与世界交融与共的文明画卷。
一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港口城市,仍将续写大港大城的开放故事,迈向竞逐全球城市典范的新赛道。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现代化最早的模式就是欧洲的现代化,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再到波罗的海,绵延不绝的海岸线勾勒出西方式现代化的模样和路径。
海洋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以其多样性为自然世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也并不只有一种范式,回首亚欧大陆另一端,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株独具魅力的鲜花。
每一种现代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从广州出发,我们越洋观察、对标求索,看到了世界塑造新典范的共性力量。向全球问策,我们回归本土、兼容并蓄,找到了广州建构新使命的五组关系。
汉堡港与城市共生。资料图片
——高地与腹地。腹地越广,高地越高。汉堡港以超80%的腹地货运量支撑起远洋贸易,成为德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面向世界的开放高地。
广州是背靠大陆的出海口城市,“对内”延伸的经济腹地与“对外”远洋的出海贸易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既要对外积极拓展国际联系,打造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开放高地,更要对内塑造陆海新通道,拓宽辐射影响带动的广袤腹地,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连接点。
——全球与社区。越是本地的,就越是全球的。伦敦奥运遗产委员会将国际性盛会作为一场改变城市的长远投资,更新社区,造福本地,塑造城市新的增长极。
广州是传承千年的岭南中心城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推动城市走向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在链接配置世界高端要素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在地化的融合与转换,将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融入岭南的、活力的、多彩的当地社区,让城市与人民一起出新出彩。
——开放与改革。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动力。巴塞罗那科技城以国际视野学习“对手”经验,对标制定创新政策,不断进阶城市科技创新排位。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面对新一轮世界发展潮流,要用好“乘风破浪”的关键一招,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和体制创新,在全球经济增长和治理上从重要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
——新锁与新匙。港口城市中的枢纽正成为解锁海洋世界的新钥匙。伦敦金丝雀码头再造了一个全球闻名的新金融中心,世界领先的跨国企业往这里逐水而聚。
广州是全球海洋城市,要处理好新时期全球化进程中枢纽与节点的关系,将可见的超级通道、超级街区、超级大会,以及商业、企业、大学等打造成为解开世界版图的开放新钥匙,建设开放型大枢纽,促进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转型升级。
——藩篱与新路。城市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需要人的现代化。巴塞罗那的大学生们跟着产业走,把专业建在当地产业链创新链上,用知识更新城市。
广州是实际管理人口超2200万的超大城市,在“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新征程中,要高扬“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主人翁精神,打破思想禁区、制度藩篱,用好上百万的党员干部、企业家、大学生,依靠人民群众凝聚起上下一心、同舟共济的磅礴之力,坚定不移蹚出一条新路来。
广州城市新中轴线。资料图片
推开全球城市的大门,“再造新广州”有了全新思考维度。这既是目标导向,也是问题导向,既是长期目标,也是眼前切入点。
海客谈瀛洲,不再是一个“微茫难求”的存在。
广州能否像其过去两千年辉煌中所作出的那样,在新的发展潮流中再造新的竞争力?
“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是广州新的目标愿景,代表了这座城市参与国际顶流竞合的肯定回答和坚定决心。
纵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中心型世界城市,无一不立于全球网络“塔尖”,均具有强大的全球综合引领力。
愿景之下,广州需要在创新引领力、枢纽辐射力、文化感召力、贸易影响力、生产服务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等方面争创全球前列,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更广泛、更全面的引领作用。
伦敦街景。钟晓宇 摄
世界有了更高标准,国家有了更高规划。站在“二次创业”新起点,广州应追问自身,在迈向全球城市典范行列发展过程中,如何让蓝图落地?
创新引领力有待提升。广州拥有全省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1%的省重点实验室,聚集全省超过5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理应代表国家跻身国际创新大分工重构,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之一。但距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这一定位有待提升,根据2022年全球活力城市指数,广州创新排名全球第38、国内第8,2022年R&D经费占GDP比重仅为3.43%,全市“小巨人”企业数量未进入全国前十。
枢纽辐射力需要加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强大的枢纽功能一直是广州的独特禀赋,也是城市繁荣兴旺的“自带”基因。但广州在利用枢纽打造开放新高地的进程较慢,辐射周边发展的力度上仍显不足,以资本、产业等要素流动和外溢带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效果有待加强,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迭代升级的道路仍需加速。
贸易影响力还需强化。向海而生、因商而兴,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两千多年的对外商贸史塑造了城市良好的商贸氛围,每年的广交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与知名全球城市相比,广州自主品牌国际化进程相对较慢,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偏小,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破局还需提质加速。
巴塞罗那港。陈思勤 摄
文化感召力期待提高。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见证着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展现出文化自信的魅力与风采。但对比其他世界名城,广州文化品牌营造在国际影响力、传播度、网络热度方面仍有提高空间,高质量文化产业和高能级文化设施的规模和数量还未达到世界水平。
生产服务力仍要增进。近年来,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6万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6.6%。但从规模上看,与国内领先城市相比,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相对较小,尤其是金融和科技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表现还需增进,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联动也不够紧密,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化治理能力亟待完善。广州曾六度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不仅得益于公共服务供给的不断优化,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生动体现。但面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广州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龄多元化服务需求、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等方面,依然存在现实差距。
汉堡港口新城。资料图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问题是突破的方向。
广州人素来“讲真”,喜欢直面问题,重实效、促实干。城市发展到了关键阶段,要想再有进一步的飞跃,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向最难之处攻坚。
排头兵,定是一马当先;领头羊,必然勇探新路;火车头,自当重任在肩。
老一辈广州人习惯将“过江”称作“过海”, 代代相传的俗语里保留着沧海桑田的历史记忆。那时的广州襟山带海,就建在珠江入海口。
珠江蜿蜒穿过广州城。资料图片
两千年前,珠江本就是大海的一部分,使广州与世界紧紧相连。茫茫碧波之下,南越先民“善操舟楫,往来如风”,他们逐水而居、靠水而生、得水而兴,建起了挺立潮头的广州城。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坐襟袍与天开。”时光流转,物换星移,广州始终扬帆通海、繁荣不息。
浩浩珠江新潮涌动,期待广州依旧风生水起。
更多阅读:
策划:林焕辉 龚晶 陈思勤
统筹:陈思勤
撰文:周甫琦
视频:钟晓宇
设计:招凤仪
调研组:林焕辉 陈思勤 柳时强 周甫琦 刘珊 钟晓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