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冠心病是首要致死原因。心脏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每年的心脏支架植入数量在百万枚以上。支架内血栓,尤其是晚期(1个月~1年)血栓,是心脏支架植入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虽然低(0.6~3%),但是致死率高(16.7~33.8%),是目前心脏支架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刘世明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对心脏支架内血栓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深入探索,最新合作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as a novel druggable agonistic target for reendothelialization promotion and thrombosis prevention of eluting stent”发表在2024年11月的Top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医学一区)。广医二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通讯作者为我院刘世明教授、刘少军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葛均波院士及刘世明教授为项目资深专家(Senior authors)。刘少军副研究员为项目联系人(Lead contact)。陈静博士后、周昌颐硕士生、刘少军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再内皮化延迟是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寻求防止再狭窄和促进再内皮化之间的平衡是理想的心脏药物涂层支架的必然追求,也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解决策略:立足于细胞差异化特征,确定关键的分子机制,从特异分子靶点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再内皮化延迟的具体原因,进而寻找心脏支架内晚期血栓的防治方法。团队研究发现,在分子、细胞、模拟支架、支架体外环境等多个层面,通过其配体APC等方法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EPCR后,能够很好的发挥促进内皮化进程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无论是传统的金属支架,还是新型的可降解支架(从XINSORB®定制),APC新涂层均能有效的促进支架的再内皮化进程和抑制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该研究发明的这种新型心脏支架能够有效的发挥防止再狭窄和抑制支架内血栓的双重效应。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上海市、广州市等各级多个科研基金的支持,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简介
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简称广医二院心研所),为广东省教育厅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医二院心研所成立于2009年,设有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导管室、心脏电生理室、冠心病监护室(CCU)、心电图室和心血管实验室等部门,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广医二院心血管病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的重要方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获批为广州市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广州市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州市胸痛中心质控中心。心血管病学于2020年进入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百强;2022年排行72位,且五年总科技量值排行69位。
近年来,广医二院心研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近50项;在Blood、European Heart Journal、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Autophagy、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高影响力论文。参编国际指南1个、国内指南共识6个;主编及参编论著8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培养博硕士90余名,并建立了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莱特州立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来源 | 心研所
编辑 | 广医二院融媒体中心
昌岗院区(本部):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
番禺院区: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南路63号
西院区: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广纸路21号
医院网址:www.gyey.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