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省实:日新月异,始终如一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迈入百岁之际,广东实验中学(下称“省实”)传来一系列好消息——

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党委书记全汉炎作为唯一中学代表在会上发言;

省实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省实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获得“全省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称号,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第十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的中学;

“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也落地学校;

广东实验中学附属茂名学校高中校区、广东实验中学湛江学校初中校区正式启用,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动力。

一个又一个荣耀,为省实办学100周年献上厚重贺礼。

省实的立教可以追溯到1872年清政府在广东贡院(现省实越秀校区)设立的“留美幼童英语先修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为中山大学)并设附中,省实将1924年定为立校元年。

回望来时路,历经多次合并、重组、更名,省实从未忘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实现跨越式发展;展望新百年,省实扎根南粤大地,在“爱国、团结、求实、创新”校训精神的引领下,惟善惟新、大气大为,即将再出发。

省实迎来100周年的新起点。

省实迎来100周年的新起点。

日新月异,又始终如一。

100年来,一代代省实人锐意进取,与时代同频,奋力书写“变”与“不变”的教育故事。

“百年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一个新起点。”全汉炎说,一个世纪以来,省实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莘莘学子。

他表示,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省实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更加凝心聚力,全力抓好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干部培养、教师发展、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特色发展以及拔尖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做好集团化发展、信息化建设以及白云校区、湛江学校、茂名学校的后续建设,推动百年省实在新的历史征程取得新突破新成绩。

刻在办学基因里的爱国情怀

“爱国、团结、求实、创新”,走进省实,一块醒目的校训石立在校园中。这八个字陪伴省实走过了百年风雨,如今依然是学校最核心的精神追求。

“爱国”是校训精神的引领,也深深镌刻在省实的办学基因里——现广东实验中学越秀校区曾是清代广东贡院,1872年清政府在此设立“留美幼童先修班”,这是省实的立教之始。此后一年里,不少留美幼童在此学习,其中就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等卓越大家。

广东实验中学历史沿革

1909年,清政府在贡院至公堂设立两广优级师范学堂附属学校,后改名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中、附小。1924年,孙中山先生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升格为国立广东大学,附属中学随之更名。

“清末中国四大贡院”之一的广东贡院

其后,学校经过多次合并、重组和更名,于1987年定名为广东实验中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创立广东大学,省实将1924年定为立校元年。

广东实验学校复名大会。

广东实验学校复名大会。

与民族命运共休戚、与时代脉搏共起伏。百年来,爱国成为省实最为显著的“精神标志”——

1925年五卅运动后,中共旅欧总支成员熊锐回国,出任广东大学教授兼附中主任,在青少年中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影响深远。

1936年,中共广州地方组织恢复活动,附中30余名学生加入党的地下组织,成立了党支部。这批学生中,就有“革命不老青松”谭天度同志,“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东江纵队的司令员曾生同志、参谋长周伯明同志、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同志等。

1937年,“中大附中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是全省成立最早的抗先队基层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自1924年至1949年,该校共有16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如著名共产党人熊锐,以及“文总六烈士”中的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等。

中山大学附中文明路校门。

中山大学附中文明路校门。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各类科研人才。省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先后培养出蔡睿贤、范海福、岑可法、姜伯驹、钟南山、邓锡铭、黄耀祥等两院院士。

步入新世纪,省实成为高新科技领域领军人物的“摇篮”,学校走出了编程猫创始人李天驰、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斌、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陆兆禧等一批科技人才。还有耕耘在医疗、教育等各界的优秀人才,他们带着母校的殷殷期许,默默奉献。

“唯有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浪潮,勇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才能视远惟明,行稳致远。”全汉炎说。

新时代,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认知社会,并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省实开设了大思政课堂。通过“模拟政协”等活动,让学生走到课外,围绕社会民生问题提意见、说想法。

今年,该校模拟政协社团的提案《关于新时期优化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议》,就被提交至全国两会。截至目前,省实学生提出的提案已有三次登上全国两会。通过这样的大思政课堂,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爱国薪火代代传。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救国一线、科技研发的激流险滩,还是和平年代的社会治理,只要国家有需要,省实师生便从不缺席、走在前列。

“先行区里先行者”的创新劲头

地处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以“实验”命名的省实不断进行教学实验和课程创新,回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多年来,该校在学制改革、教法创新、教育技术、教学评价等方面大胆试验,锐意创新——

20世纪60年代,学校进行了从小学到中学“十年一贯制五三二分段”的学制改革实验;

70年代,省实成为广东省首个引入灵格风教育的学校;

80年代首创课时改革,率先将每节课时改为40分钟,后被全国推广实行;

90年代实行综合能力考试,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同时,发展计算机课程,成为全国十八所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之一。

“1982年学校首次提出将45分钟的课程改为40分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和课外活动时间。”时任省实教导主任的冯思义回忆,这5分钟的改变源于省实的教改创新,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也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接触学生。

广东实验中学学生在科技课上实践。

广东实验中学学生在科技课上实践。

每节课缩短5分钟,学生便多出了一节课,这节课便是省实第二课堂的雏形——下午安排团队活动、选修课、课外活动等。

课程时间改革后,省实通过一年的实践跟踪发现,参加体育运动、科技、艺术课外活动的学生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省实开全省先河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设全省第一个电教室、率先直选校长、建全省首家学生电视台等等。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中,省实出了探索和表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教育也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

省实大胆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之路——2002年开设“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2012年开设“钟南山科学人才培养实验班”、2015年启动“格致课程特色班”,培养了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广东实验中学“喂药宝”项目组学生进行科研实践。

同时,开拓出一条素质教育的“省实路”。学校初中部践行“智慧·自主”教学主张,将减负、提质、增效相融合,让学生在校即可学足学好。高中部则以新课程、新教材为契机,大力推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构建了“双核三层六域一精品”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

2020年,学校入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获得“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22年摘得两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历经百年积淀,如今省实正昂首阔步,耕植“实验区里的试验田”,勇当“先行区里的先行者”,争做广东基础教育的领头羊

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与学生交流。

多元特色项目培育时代新人

今年10月,省实合唱团与美国纽约青少年合唱团的学生们,牵手在港珠澳大桥蓝海豚岛上共同歌唱,通过音乐向世界传递关于和平、友谊的美好祝愿;

在2024年广州市中小学生游泳比赛中,省实高中组3个项目超国家运动健将标准,31个项目超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是广东省中学生、广州市赛会破纪录最多的代表队;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上,省实两项学生科技项目斩获萌芽赛道最高奖项“创新潜力奖”,将代表广东参加全国总决赛……

省实不仅盛产“学霸”,体育、艺术教育也同样蓬勃发展。

省实的体育、艺术教育蓬勃发展。

省实的体育、艺术教育蓬勃发展。

当前,学校拥有羽毛球队、无线电测向队、乒乓球队、游泳队、网球队、健美操队、篮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等九支高水平运动队,还有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民乐团等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

学校篮球队比赛时刻。

学校篮球队比赛时刻。

科技教育也是省实的特色之一,该校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王剑介绍,学校从2011年引入科技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科技创新、环境工程、工程科技及模型科技四个科技板块的STEM教育项目群、成果群。

2021年,该校学生研发的《卧食宝——卧床人士流食智能喂食器》项目作为全国唯一高中科技项目代表,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展示。

卧食宝项目组。

卧食宝项目组。

“学生们的创意多来自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王剑介绍,项目开发的流食输送保温设备,能够帮助手部无法活动的卧床人士,通过嘴型来控制设备。

该项目组学生赵韫为对此感触颇深“我外公卧病在床,父母陪护非常辛苦。我希望能通过学习运用科技知识,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和5次产品方案迭代,学生们最终完成了该款产品,旨在提升卧床人士生活质量,减轻家人的陪护压力。

在一次次科技探索与实践中,学生们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省实2022届学生陈垲圻、张圣林就是在高二参加医学类科技项目时体会到医生的不易与伟大,并确立了报考医学专业的目标。后来,他们分别考入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近五年,省实科技竞赛共获得国际奖项198人次、国家级奖项329人次,是全国获得科技类奖项级别最高、数量最多的学校之一。2024年2月,省实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实验校”。

广东实验中学科技节上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测。

王剑表示,科技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掌握某项技术,而是培养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深刻理解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激励学生在未来道路上以科学为翼,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集团化办学助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走进新百年,省实也迎来了新的办学格局。

9月开学季,省实附属茂名学校和湛江学校启用,省实白云校区迎来首届高一新生。自此,“一校四区六分校”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

广东实验中学白云校区。

广东实验中学白云校区。

自2005年起,省实开启集团化办学探索之路。经过19年的发展,集团化办学区域涵盖了广州白云区、荔湾区、越秀区以及珠海、深圳、茂名、湛江等地,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集团化办学不是‘跑马圈地’,要承担新的时代使命和教育梦想。”全汉炎不止一次提出,集团化办学不是为了做大做强某所学校,不是为了扩大生源的选拔范围,而是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他很明确,省实的使命是把教育集团打造成一个共同体,服务教育大局,解决好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源问题。

广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作品《赞歌》。

广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作品《赞歌》。

为了保证办学质量,省实为教育集团内所有学校都配置了由常务或执行校长、副校长、主任等组成的核心骨干团队。这个管理团队就像是联系核心校和成员校的纽带和血管,将省实的办学理念、特色和经验传播到各分校,使每所分校都具有“省实精神”“省实气质”。

与此同时,省实也支持成员校因地制宜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深圳学校有科技特色,珠海学校有航空特色,荔湾学校则打造生命教育特色。

对于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而言,省实的集团化办学,更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更多学生的“家门口”。

“湛江学校能为当地提供6000个公办学位!”9月初,参加完省实湛江学校的启用仪式后,全汉炎由衷感叹。

为了促进集团内学校均衡优质发展,省实制定“五个一”的发展目标,即一网全面感知、一体空间融入、一站智慧教育、一图可知全局、一号智享省实,形成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

如今,学校大数据管理平台和省实智慧云已逐渐成型。集团各分校都建有智慧课室,各个校区上课、教研都可以互通,多个校区也能同时上课。

此外,省实也积极开展各项帮扶工作,多次深入粤东、粤西、粤北和内地帮扶教学,先后与延安广东中学(宝塔区第七中学)、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梅州市五华县教育局、佛冈县佛冈中学、英德市第一饶平凤洲中学等开展结对帮扶和教学教研交流。

“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全汉炎表示,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学校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数读广东实验中学

·现有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15人,高级职称教师251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1%;硕士学位教师370人,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4%;

·2016年以来,共获批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28个;

·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

·在科技创新、环境教育、工程技术等方面获得50多项国际大奖和数百个国家级奖项。其中无线电测向队连续6年取得全国锦标赛冠军数、奖牌数第一,培养国家健将14名。

·近5年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民乐团等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在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奖励100余项。

·近5年来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际赛金牌3枚,国际赛银牌1枚;全国金牌16枚,全国赛银牌25枚,全国赛铜牌6枚,211人获得联赛一等奖。

·2016年以来,体育艺术团队比赛共取得国际金牌84枚、银牌44枚、铜牌61枚,国家级金牌325枚、银牌183枚、铜牌174枚。

·近5年,科技竞赛共获得国际奖项198人次、国家级奖项329人次,是全国获得科技类奖项级别最高、数量最多的学校之一。

南方+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谢家祭 赵倩韵 

图片由广东实验中学提供

编辑 陈梅玉 周煦钊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