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终于揭开“面纱”。
11月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地方政府化债压力将大大减轻。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经历了四轮债务置换,此次化债的“力度最大”如何体现?当前背景下,为何这次化债举措备受期待?发布会上提到“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这将创造哪些有利条件?
多位专家认为,此次化债举措力度很大,体现了“发展中化债”和“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更反映出中央政府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
“近年来力度最大”如何体现?
10万亿,这是这场发布会最受关注的一项数据。10万亿背后,“近年来力度最大”,是如何体现的?
事实上,近年来,为了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我国财政部门持续开展推进置换地方债务工作。根据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熊园等人梳理,自2015年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四轮债务置换。
第一轮是2015年—2018年,地方存量非政府债券债务置换;第二轮是2019年—2021年9月,建制区县化债;第三轮是2021年10月—2022年6月,北京、上海、广东全域无隐债试点;第四轮是2023年10月—至今,全国层面隐性债务置换。
其中,规模上最大的是第一轮12.2万亿元,后三轮在0.5万亿—2万亿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
而与前四轮债务置换相比,这一轮化债直接安排了10万亿元,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
6万亿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化债举措
从资金安排来看: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将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除此之外,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的消化额将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
发布会称,据此估算,地方依靠自身努力化解隐性债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些地方是比较轻松的。这也是“力度最大”的又一体现。
为何这一轮化债备受期待?
为何这一次的化债举措会被称为“及时雨”且备受期待?
发布会上,蓝佛安透露了一项重要数据: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另一更加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是,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税收收入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各地隐性债务化解的难度加大。
因此,在10月12日的发布会上,蓝佛安把这项政策比作是一场“及时雨”。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总体上看,此次债务置换规模力度很大,体现了“发展中化债”和“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同时反映出中央政府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
“在当前地方政府面临较大债务压力与经济发展任务的双重背景下,新一轮债务置换具有重要意义。”罗志恒表示。
他指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有利于实现隐性债务显性化,优化地方债务结构,减轻付息压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债务置换释放出的财政空间,地方政府能更灵活地调配资源,支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如教育、医疗、环保等,从而增强地方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社会福祉。
发布会透露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预计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而对于城投公司而言,债务置换有助于城投公司剥离历史债务包袱,轻装上阵,为城投公司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助手,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罗志恒表示,通过债务置换,城投公司能够有序剥离隐性债务,实现债务责任在政府与平台之间的明确划分,从而降低债务负担、提升财务稳健性。他认为,通过这一举措,城投公司能够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经营性业务的发展中,聚焦于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进而为城投公司的成功转型奠定基础。
较大举债空间能够创造哪些有利条件?
如何理解“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这一空间能够创造哪些有利条件?
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做了一组对比: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
从举债用途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认为,当前我国中央财政仍有很大的加杠杆空间。
这也为我国积极谋划下一步的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创造了更大空间和有利条件。
发布会上,蓝佛安表示:“我们推出的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他还指出,今年的增量政策力度大,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正在显现,不少政策效应明年还会持续释放。比如,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近期即将推出。隐性债务置换工作也将马上启动。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政策细则也将加快落地。
接下来,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给力?思路也已经很明晰——
一方面,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拓宽投向领域,提高用作资本金的比例。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同时,还将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保障力度。
对于今年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蓝佛安给出的回答充满信心:“我们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资源,能够保障今年全国财政收支实现平衡,重点支出力度不减。”
撰文:南方+记者 黄叙浩 邵一弘
剪辑:卓杰
策划:黄应来 尤立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