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攻关 | “橙黄1号”问世 南方海域再添扇贝新品种

粤农新鲜事
+订阅

最新消息显示,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24年度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名单,广东省共有三个新品种通过评审,涉及鱼类、虾类和贝类,它们分别是杂交黄颡鱼“百雄1号”、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以及扇贝“橙黄1号”。

扇贝“橙黄1号”由广东海洋大学培育,旨在改善北部湾地区养殖的墨西哥湾扇贝种质。这一新品种的育成,是通过将墨西哥湾扇贝与北方新品种扇贝“渤海红”杂交获得的杂种一代进行6代继代选育而得到,具备外观橙黄、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适合南方养殖的特点,适合采用“秋冬春”养殖模式,有望在南方海域实现大规模推广。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育种项目负责人刘志刚指出,“橙黄1号”扇贝种质创制和推广使用将为广东省贝类产业提质增效,为广东地区海洋牧场养殖品种的优选带来新的活力。贝类与鱼类及藻类的多营养级生态养殖将有助于优化海洋牧场的养殖结构,增强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牧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橙黄1号”保种

壳色橙黄、生长迅速

扇贝,是珍珠贝目海扇蛤科的软体动物,其种类繁多,我国沿海已发现5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重要经济扇贝品种主要包括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墨西哥湾扇贝等。

“橙黄1号”研发源自于北部湾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co ncentricusSay)养殖业遭受种质退化的打击。墨西哥湾扇贝是海湾扇贝的一个亚种,适温性广,养成周期短,一般只需6到8个月,非常适合南方海域养殖。该贝自1991年由张福绥院士从美国引进、并由刘志刚在雷州半岛北部湾推广养殖至今,在北部湾养殖面积超10万亩,养成后可用于贝肉柱的生产,养殖产值达2.7亿元,产业链总产值8.77亿元,是北部湾贝类养殖的重要支柱。

▲ “橙黄1号”内部与外部构造

但由于累代近亲繁殖,出现存活率低、生长缓慢、收获时个体偏小、闭壳肌小等种质退化问题,导致养殖效益严重滑坡。刘志刚表示,为保证扇贝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墨西哥湾扇贝种质进行改良势在必行。

“橙黄1号”亲本来自墨西哥湾扇贝(待改良品种)和扇贝“渤海红”(改良品种)两个品种杂交获得的子一代构建的繁育基础群F0,新品种通过对F0进行6代选育纯化而获得,属于通过“杂交育成”获得的“选育种”。

研究始于2015年。2015-2016年,育种团队采用墨西哥湾扇贝与扇贝“渤海红”进行双列杂交,证实了杂交可行且具有杂种优势。2016年12月再次从山东引进扇贝“渤海红”,与雷州半岛北部湾养殖、按5%留种率上选壳长最大个体的墨西哥湾扇贝群体进行同池促熟,于2017年2月份进行混交,3月得到混交后代并于雷州半岛北部湾海域度夏养成,利用发明专利技术对养成群体进行壳色筛选,获得形态标记为橙黄壳色、适应北部湾高温的杂种一代个体62000个,并以此为繁育基础群,以“橙黄壳色+生长速度”为育种目标,开展群体继代选育繁育,每代首选橙黄壳色个体,并在其中按5%留种率上选壳长最大个体作为亲本,世代间隔0.5年。选育过程F0、F2、F4、F6经历北部湾夏季高温考验,不适高温个体逐渐被淘汰。

2020年,F6代橙黄壳色形态标记明显,经济性状优良,育种目标遗传稳定,即于2020-2022年开展连续两年生产性中试对比及第三方生产性对比测试,结果证明,选育系养殖5.5个月,壳长、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比同期同地同法养殖的对照组墨西哥湾扇贝分别提高15.4%~18.6%、45.8%~74.7%和46.2%~68.7%,存活率提高40.3%~59.8%。2023年进行国家水产新品种的申报。

“我们的育种针对‘橙黄壳色+生长速度’去选。”刘志刚说,与名称相符合,扇贝“橙黄1号”外观呈现好看的橙黄色,扇面形状。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壳色全部为黑白的待改良品种墨西哥湾扇贝相比,5.5月龄的商品贝,专家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具有占比95.0%的橙黄色外壳,壳长提高14.9%,体重提高45.8%。

为了使其适应南方海域,在选育过程中,F0、F2、F4、F6均经历北部湾夏季高温自然选择,不耐高温个体被逐渐淘汰,使育成品种可在南方海域周年养殖,克服了北方扇贝“渤海红”不耐南方高温,不能直接在南方养殖的瓶颈。

根据连续两个年度在广东和福建的生产性对比试验,选育系橙黄壳色和经济性状遗传稳定,生长速度快,个头大,成活率高,养殖周期仅需5个月,比墨西哥湾扇贝缩短1~2个月,养殖产量提高45.8%~74.7%。

“总的来说,经过6代选育,扇贝‘橙黄1号’同时继承了‘墨西哥扇贝’耐高温和‘渤海红’壳色漂亮及生长速度快的优点,获得了经济价值高的橙黄壳色形态标记,生长速度、体质量和存活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传统养殖品种墨西哥湾扇贝。”

刘志刚说,新品种“橙黄1号”的诞生,解决了南方传统养殖品种“墨西哥湾扇贝”种质退化的问题。可以预见,传统养殖品种将逐步被新品种所取代,从而促进该产业进入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时代。

可用于海洋牧场生态养殖

今年,广东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针对海水种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尤其在深远海养殖方面存在的养殖品种单一、优质种苗供应不足、种业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进行攻关,进一步拓展适养品种范围,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刘志刚是广东省种业联合攻关项目中“高产优质贝类种质创制与示范推广”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一攻关项目主要开展扇贝杂交育成、葡萄牙牡蛎三倍体优化、东风螺耐低盐品系选育和珍珠贝黄壳色选育与示范推广等研究,这些品种均为广东海洋牧场适养的高产优质贝类。

近期,刘志刚的贝类团队正在开展“橙黄1号”的姊妹篇“紫红2号”和“黑墨3号”的研究,以期开发出壳色及营养保健成分不同的新品系,进一步丰富扇贝优良种质,为产业注入强大生命力。

“贝类是海洋牧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种。”刘志刚说,在众多品种养殖中,贝类能够通过过滤摄食养鱼过程由残饵和粪便分解产生的有机碎屑和养鱼肥水繁殖的大量浮游植物而生长,此过程同时实现了水质净化,从而降低氧耗,解决养鱼形成的生态不协调、环境污染、鱼类容易发病等问题。“目前海洋牧场养殖品种主要是鱼类,营养级单一,达不到生态平衡的效果,‘绿色养殖’意味着需要消除掉养殖过程产生的生态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洋牧场养殖,我认为最好的生态布局是鱼类-贝-藻多营养级立体养殖。”贝类和藻类具有“碳汇”功能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但藻类通常具有周期性,所以具备持续性的就是鱼-贝间养模式”。

他表示,牧场品种基本组合应包括各种适养名贵鱼类、生蚝、扇贝、珍珠贝、底播贝类、热带海藻等大宗门类,条件许可,还可引入鲍鱼、海胆、海参等特色门类,但品种搭配,要以生态位互补为前提,达到内生循环,生态平衡。

当前,扇贝传统的养殖模式是浮子延绳筏网笼吊养。对于“橙黄1号”的养殖模式,刘志刚表示:“扇贝和鱼类间养是最好的,但南方海域需要考虑到受台风及西南季候风影响,研制抗风浪水下养殖筏架成为当务之急。”

刘志刚说:“养殖设施如鱼类的大型养殖平台、深水网箱,贝类的水下吊养筏架、藻类的栽培筏架等均具有人工鱼礁的作用,可以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提供庇护、栖息和繁衍空间,具有人工鱼礁的功能。”渔业设施设置应充分利用立体水层,营造适合上、中、下水层海洋生物栖息和繁衍的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

目前关于贝类的深远海养殖设施尚未有人专门去研发,刘志刚对此表示:“养贝和养鱼的装备结构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原理是相通的,比如利用升降结构让品种躲避台风,我们和一些制造商进行接洽,让品种特性与工程装备得以结合。”

记者:罗茵

来源:海洋与渔业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