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不休 变革不止 | 记者节献词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一声“节日快乐”背后,是风雨无阻的奔赴,是变幻多姿的世界,亦是日新月异的时代。

于新闻业而言,这不过是周而复始的一天。无尽的疑问、无数的故事、无边的远方,构成了这个行业的日常。或一线奔波,或案头走笔——只有路在脚下,更无中场休息!

对新闻人来说,这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总有某些节点需要驻足回望,它关乎认同、坚守与传承。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回望之镜”,那么记者节就是新闻人职业生涯的回望之“节”。

对一个时代来讲,总有一些价值、一些责任要去重温和坚持。以记者节之名,郑重地从幕后走向台前,就像那张著名的摄影作品《我是记者》一样,将镜头对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

记者,是记录者,时刻记录着。

从“国之大者”到“关键小事”,从繁华闹市到田间地头,从华堂盛会到灾难现场……笔尖书写家国情怀,镜头记录社会变迁,声音传递世间冷暖,所有的感动与荣光,都来自沾着“泥土”的风物、带着“露珠”的田野、冒着“热气”的瞬间,来自一个个普通而鲜活的个体。一旦偏离了对“人”的关注,对“真”的执着,所谓的头条、热搜,便无法自洽。

江河奔腾不息,记录弦歌不辍。心里装着千山万水,便只顾翻山越岭。就像老一辈的报人,总喜欢把写文章叫作“爬格子”,因为他们深知:每一“爬”都颇费心力,每一“格”都不可辜负。

今日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中国,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今日之广东,正在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许多新闻“富矿”正等着被发掘。选择以记者为志业,也就选择了一份责任与自觉。又或者说,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眼中总有发现,笔端常怀悲悯,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就算不当记者,也会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

事实上,记录者不止于记录。舆论监督、行业观察、思想引领……他们为公平正义鼓与呼、为社会发展思与谋。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但总有一些记录者以扎实的调查拒绝平庸,用深入的挖掘对抗速朽,胸中有乾坤、落笔成永恒。

记者,是变革者,一直变革着。

将时间维度拉长,现代新闻业一诞生,变化与变革便是不变的主题。媒介生态持续演进,融合转型其势已成,不日新者必日退,变革者的姿态还须一直在线。

发展一日千里,改革一往无前。面对媒体变革浪潮,如何乘风破浪立潮头?面对新技术新应用,如何迭代升级走在前?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时不我待、不进则退,需要不惧挑战、紧抓机遇,从全局出发,用效果说话。

变革时代,记录说易也易,说难也难。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工智能的狂飙突进超出了想象:ChatGPT竟能一键生成、对答如流,AI主播也开始播报新闻……传说中的“奇点”似乎越来越近,类似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记者何为?何为记者?

答案不在风中飘荡,而在现实生活之中。信息无处不在,但也泥沙俱下;算法越发强大,但也暗藏偏见;技术加持赋能,但也助长惰性。当一地鸡毛绑架公共话题,商业逻辑左右“议题设置”,信息操纵模糊“人间真实”,“塌房网红”消解流量本义,“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颠覆“有图有真相”……事实一再说明,越是众声喧哗,就越需要主流声音;越是乱云飞渡,就越需要廓清迷雾。

我们始终相信,新闻路上没有什么比现场更需要抵达,也没有什么比常识更值得捍卫。

我们始终相信,人性的关怀,可以校正算法的冰冷;理性的光芒,可以穿越情绪的雾霾。

记者节快乐!

设计:廖春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朱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