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批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涵盖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传统美术等五大类。新增非遗项目数量大幅增多创历年之最,实现了非遗资源挖掘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了越秀区非遗名录体系,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
至此,越秀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66项,其中尤以传统医药类和传统技艺类的广府美食居多,体现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广式美食映照着本地的饮食传统、生活方式及市井风情,对留住城市烟火气具有显著价值。
传统中医博大精深,非遗赋能生命健康产业
越秀中医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通过引导基层传统医药机构、老中医申报非遗,赋能生命健康产业,全面落实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区的精神,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指引,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打造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中医药服务社区的氛围,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
南派董氏奇穴针法。
南派董氏奇穴针法是汉代胶东王室所传医学体系的一个针法分支,起源于《黄帝内经》,以其针法轻灵、安全实用、疗效快捷广泛应用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科学以登峰街、北京街、矿泉街等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立足点,深入社区开展中医传承实践活动,以理法方术挖掘董氏奇穴针法,大力推广南派董氏奇穴针法,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方氏头皮针是通过针刺头发覆盖区内的特定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针灸方法,具有定位精准、无痛、简便、见效快等特点,因其安全有效且兼具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得到中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国内外多个地区流传和应用。
食在广州“尝”来越秀,非遗潜藏老广烟火气
广州自古便处于交通枢纽、开放前沿,饮食兼容并蓄,饮食文化发轫于先秦百越。在唐宋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南北交流频繁,中外美食纷至沓来。到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经一口通商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南大门,同时也是八方食材、商客云集交流的重要枢纽。而越秀作为广州建城2200多年来不曾变迁的城市中心,承载着广府饮食文化的千年发展。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釜甑、鸮足铜烤炉及烤肉用的长叉,向世人诉说着两千年前的广州人就吃上了烤乳猪。
在本批名录认定的1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广式乳猪制作技艺赫然在列。作为广府传统宴席和重要节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其项目保护单位广州东方宾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业之初就推出广式乳猪,深受广府人喜爱。
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釜甑、鸮足铜烤炉及烤肉用的长叉。
另一样入选的经典粤菜广式佛跳墙选用鲍鱼、干贝等十八种原料作配料,辅以花雕酒加盖炖制而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此外,白云猪手制作技艺、烧腊制作技艺(广式烧鹅制作技艺)、蒸馏酒传统调味技艺、广式濑粉制作技艺、广式鱼生制作技艺、艇仔粥制作技艺、广式甜品制作技艺等老字号产品与粤菜文化也入选本批非遗名录。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非遗助推人文湾区建设
在非遗资源挖掘和保护传承中,越秀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加强湾区非遗产业的联系,连续九年承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积极联动湾区多地力量开展濒危非遗、集体回忆的保护工作,赓续湾区文化根脉,共同塑造湾区精神,不断激发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澎湃动力。
广府地区北帝信俗历史悠久,每年北帝诞辰,大湾区各地乡村举行设醮肃拜、进香祈福、金猪酬神民俗活动。区别于广府地区常见的“三月三”北帝诞活动,杨箕北帝信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包括敬拜北帝、恭请出巡、绕村巡游、神功戏等民俗活动,由村内姚、李、秦、梁四个家族派出代表共同商议筹备事项,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民参与,场面盛大。
传承发展至今,更作为广府庙会分会场,成为广州新春期间的一项群众参与度高、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集体民俗活动。每年北帝巡游活动期间,村民及宗亲均会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归来,亦有不少来自天南地北的“新杨箕人”参与其中,共度佳节,成为承载杨箕地区社区情感的精神纽带。
越秀光明曲艺队1994年在广州南方剧院举办纪念何世荣逝世十三周年何世荣传人唱腔艺术欣赏会,南音说唱曾风靡至应观众要求需要加演。
南音说唱产生于清朝乾嘉年间的广州珠江花舫,是以粤语表演的一个曲艺品种,融合了广府方言、音乐和表演元素,是广府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象征。越秀区人民街光明曲艺队是广州现存唯一的南音说唱曲艺队,长期稳定开展传承活动,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大湾区民众的喜爱。
水磨石制作技艺作为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评定工作中的重要元素,自西方传入,得到广州本土工匠的发扬与再创造,广泛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筑、园林设计及城市规划中。
学生体验非遗课程。
近年来,越秀区不断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建设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春节(行花街)”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广府非遗进校园”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正式开街,非遗街区元宇宙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应用十大典型案例,打造了集传承、体验、教育和创新为一体的广府文化保护生态圈,进一步彰显“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的城市名片,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表示,未来将继续积极探索新时代非遗发展“越秀模式”,以非遗为窗口生动展现广府文化源地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积极盘活非遗资源,不断构建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在“非遗五在”项目百家争鸣、多点开花的基础上,推动非遗及相关产业融入国家战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赋能文商旅融合大趋势,促进越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群众体验非遗艺术。
采写:南方+记者 马艺天
来源:越秀文体旅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