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市二故事⑧ | 70年代市二眼科:名医与新技术涌现,传奇由此诞生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订阅

102年前,在塔坡庙不远处的普君墟京果街38号,一盏敬佑生命的灯光被点亮,与李广海齐名的医家吴满福在这里开始设馆看诊,这是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第一缕星光。

102年间,一座座医疗大楼拔地而起,昔日的吴满福跌打诊所,已经发展为如今的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一所市直公立三甲医院。千年塔坡庙旁,现代医学无影灯的光芒,正在呵护着佛山街坊的安康。

精医厚德,102年沧桑砥砺,二院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二院的基因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讲市二医院20世纪70年代的故事。

提到市二医院的70年代,就不得不提到眼科。当时,西医眼科在我院处于起步阶段,到在短时间内就凭借各类眼科手术的开展,声名鹊起。

在升级成为佛山市人民医院之前,我院的眼科主要是中医眼科,学科带头人是何少海医生,在当时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转为佛山市人民医院以后,在市政府的统筹下,西医眼科医生苏宗隆、卢浩泉等从外院调到佛山市人民医院五官科,使得我院五官科拥有了6位眼科医生,其中:中医2人、西医4人。

当时的佛山,人均寿命只有60多岁,眼科病人多是50-60岁的老人,主要是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等病症。

1975年,调整到佛山市人民医院后,苏宗隆任五官科主任。苏宗隆籍贯广东普宁,1932年4月出生,1956年至1961年进入中山医学院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工作3年,1963年从北京同仁医院调回佛山。

(苏宗隆主任在为患者检查)

苏宗隆主任带领卢浩泉医生等眼科医护,重点打造眼科。当时医疗条件简陋,眼科的全部“家底”只有3支手电筒和1支简易眼底镜(18元人民币购买)。手术是直视手术,做白内障手术只能用手电筒打着光,用肉眼仔细观察。为了更新医疗设备,苏宗隆主任经常列出眼科发展所需要的设备仪器清单,做好计划,拜托院领导去政府寻求支持,自己也经常去政府“化缘”。

(70年代我院眼科角膜移植手术照片)

 在有限的条件下,苏宗隆主任带领团队在佛山市率先开展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囊内植入术;开展角膜放射状切开治疗近视;开展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视网膜脱离手术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开展眼底病的诊治,熟练掌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和各种抗青光眼手术;此外,斜视矫正术、翼状胬肉切除术、眼外伤手术等手术也常规开展。

1976年,苏宗隆主任、卢浩泉医生率先在佛山开展冷冻白内障囊内摘出与人工晶体囊内植入术,为不少盲人带来了光明,获佛山市科技进步奖。事迹经省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吸引了国内港澳、贵州、哈尔滨等地和省内部分城市,以及马来西亚、印尼等的患者前来就诊。咨询函件更是纷至沓来,苏宗隆主任一一给予答复和指导。

(获市科技成果奖项目之一:眼科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

1976年,苏宗隆和卢浩泉等凭借着简单设备,通过从保健院死婴中提取眼角膜,完成了佛山首例角膜移植手术,为我院眼科赢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

因角膜病而致盲者在盲人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临床上需用角膜移植进行治疗的病例为数不少。国外眼科学者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也依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国内,1968至1978年间,山西眼科医院沙洛等人用异种角膜移植22眼,结果植片自行脱落,异种角膜移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排斥(排异)作用,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海铁路中心医院郑一仁等当时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1969至1978年,用封闭式人工角膜移植82例,结果部分患者获得一定的视力,可惜维持时间不长,最长者才维持3年,多数仅维持数月至1年。

同种角膜移植比异种角膜或人工角膜移植有更多的优越性。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中,尤以成年人尸体角膜为好,但当时要获得适合的成年人尸体角膜很不容易。1976年,苏宗隆和卢浩泉等凭借着简单设备,通过从保健院死婴中提取眼角膜,完成了佛山首例角膜移植手术。当时,角膜移植手术属于高难度手术,省内能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的,除了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外,寥寥无几;应用婴幼儿尸体角膜作为移植材料,在国内也算是率先。该例手术的成功开展在眼科界引发不少关注。

之后,苏宗隆团队以婴幼儿尸体角膜材料进行了13例角膜移植,植片透明愈合者占53.8%。半透明者占46.2%;获得不同程度的增视效果者占69.2%。他们将结果写成论文《以死婴为供体的角膜移植术》在《广东医学》杂志发表,获佛山市科技进步奖。此后,苏宗隆团队又陆续也做了一批以成人角膜为供体的手术。角膜手术开展并收获良好成效,充分展现了我院眼科的技术水平,也进一步奠定了我院眼科在该领域的地位。

(苏宗隆主任耐心教导青年医生)

难能可贵的是,苏宗隆主任作为我院眼科学科带头人,不但个人技术精湛、医德高尚,还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对青年医生热心传、帮、带,使我院眼科力量后继有人并不断壮大和成长。1980年,我院眼科采用液氮冷冻治疗视网膜脱离术,这项技术在全国也属于领先水平。

在西医眼科蓬勃发展的同时,医院的中医眼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1978年,广州军区一女性军官患眼葡萄炎,视力下降到0.1,在广州某医院治疗约两个月,收效甚微,后请我院中医眼科专家何少海会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何少海医生每周到广州为其诊治1次,用中药治疗,约三个月时间,患者视力恢复到1.0。1979年8月,佛山地区在顺德召开“省、地级名老中医、特级药工座谈会”,何少海医生被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授予“佛山地区名老中医”称号。

眼科团队艰苦的奋斗,为医院眼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院眼科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亚专业齐全的省重点临床专科,学科综合实力在全省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三,在珠三角有很大的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佛山市眼科事业的发展。

(何少海(二排左1)参加广东省佛山地区省、地级名老中医、特级药工座谈会)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