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金秋,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迎来收获的季节:前三季度,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3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9.46亿元,同比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98.95亿元,同比增长8%。
杨和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打造“灵秀皂幕山 国际智造镇”为目标,以典型镇、典型村培育为引领,紧扣“北产业、南生态”的规划布局,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产业提速、圩镇焕新、乡村振兴,建成“十里百企智造走廊”“宜业宜居花园城镇”“和美共富绿色乡村”三大示范片区,绘就“绿水青山间 产业繁荣里”的产城人景和谐融合和美画卷,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
杨和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致力打造“灵秀皂幕山 国际智造镇”。杨和供图
园区焕新,产业焕发
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今年1号文明确把“大抓产业发展”列为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要点的首条。杨和以园区整治提升为抓手,精准打好“产业提速牌”。
杨和原有的三大工业园区存在“散、乱”现象,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2023年10月以来,杨和把全面、系统提升工业园区环境品质作为推动制造业当家的破题之举,以“绿美、平安、智慧、共享、高效”理念整治提升专精特新湾、装备制造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一湾两园”,致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公园式、社区型园区。
先说共商共治共享的总体做法。杨和新建各类园区公园10个,绿化提升面积约10万平方米,修复改造道路约10公里,清理河道约4公里;盘活低效产业用地42宗2700亩;设立综治中心分中心,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治安联防、警民平安服务等功能,切实维护工业园区和谐稳定;搭建“和·企”共享中心,聚焦企业“办事”全场景、“成长”全周期,打造线下线上企业服务集成平台。杨和充分发挥该镇总商会的平台优势,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园区环境提升工作,累计动员社会各界投入1000多万元。
园区形态、生态、业态好,人才生活幸福感更高,杨和也成为了企业投资落户、增资扩产的第一选择。
“我们希望员工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与企业共同发展。” 6月18日,全球工程进入硬件、服务和解决方案领军企业——索斯科(Southco)落户杨和专精特新湾,索斯科集团总裁Thomas Mehler盛赞杨和优美的园区环境。
“园区环境的提升对企业来说,就是营商环境的优化,就是综合实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我们与客商的交流合作。”佛山市爱迪尔卫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危一夫说,该公司每月都有好几批外地客商来访,优美的园区环境为企业“加了不少分”。
今年以来,杨和工业园环境大幅提升。杨和供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下旬,杨和今年共完成工业投资32.60亿元,同比增长46.8%;引进索虑医疗器械、索斯科锁定技术等优质工业项目13个,签约投资总额75.55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杨和实施产业用地“储能”行动,为后续产业发展预留了广阔空间。
通过科学编制土地储备中长期计划,积极滚动储备产业用地,未来三年该镇可拓展的产业空间约5000亩。
高明区高标准谋划建设“一区两湾三城四带”,其中位于杨和的专精特新湾将致力打造为高明乃至佛山最美的工业园。专精特新湾原有2200亩的用地区域已有宜家、平谦、万和、希音等知名企业进驻,正在拓展2800亩产业增量空间,今年已完成征地约2000亩,可出让土地近1200亩,这成为杨和冲刺“千亿工业总产值”的有力支撑。
杨和把全面、系统提升工业园区环境品质作为推动制造业当家的破题之举。杨和供图
杨和确定了2024-2026年每年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引资10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数量净增25家以上的目标,力促工业总产值实现跃升。2024年至今,该镇共出让土地375.05亩,110.36亩土地正在挂网。杨和还积极用好平谦国际、中南高科等产业平台,2023年底165家的规上企业,至2026年底预计可增至240家以上。
圩镇提升,生活提质
在佛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公布的第二批典型镇村培育名单中,杨和是高明唯一上榜的镇。
目前,杨和人和片区已逐步形成产城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但杨梅片区在2005年并镇后发展态势减弱,镇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为破解这一问题,杨和将“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建设“七个一”中的“六个一”集中设置在了杨梅片区,以圩镇更新项目的密集投放,叠加空间布局上的承北启南,真正实现其联城带村、协调发展的节点功能,不断增强群众对“百千万工程”和美丽圩镇建设的认同感。
杨和在杨梅片区营造“杨”辰“梅”景主题IP,聚焦分区指引建筑风貌、精细化打造滨水空间。目前,美丽圩镇建设基本完成并进入美化提升阶段。杨梅片区以一街(杜鹃路)一河(杨梅河)为主轴,展现烟火气息浓厚的现代圩镇形象,美丽示范主街在原有10栋红墙绿瓦基础上,对72栋外立面改造提升,改造面积3.28万平方米,沿街累计整治“三线”2.5公里、拆除违建1660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1150平方米、新增停车位500个,圩镇风貌提质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让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我们市场外围几个水果档存在占道经营等一些问题,我们通过降低租金、免费提供其他摆卖位置等方式安抚了商户,积极配合政府工作。”杨梅市场经理万雷鸣说,培育典型镇是全镇的大事,环境提升后,人流有望增长,届时当地群众和商户都是受益者。
“现在整条路美观了很多,看着心里都舒服。”来自潮汕的黄锦丰在杜鹃路上开超市已有六七年,杨和此次培育典型镇需对超市的外立面和招牌进行改造,他积极配合:“这是大好事,政府把这个片区环境搞好,对我们的经营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色彩鲜明、形态颇具特色的杨梅圩主街。杨和供图
主街提升的关键是闲旧资产的激活。杨和对主街上的旧粮仓和旧小学进行了活化利用,焕发生机。其中,15亩旧粮仓的活化是将原来低散乱的日用品加工厂、沙石零售仓库等,引导转型为更加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轻餐饮、民宿等新业态。杨和联合高明区国资公司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营,全力打造吸引人流的特色街区。盘活30亩旧杨梅小学闲置地块,则是用于新建杨梅中心公园,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旧粮仓改造而来的圩镇客厅。杨和供图
面貌要更新,治理和服务也要强化。杨和采取“线上+线下”双线结合方式,建立“美丽主街杜鹃路商家自治群”、畅通“12345市民热线”等线上“点单”途径及辖区群众线下建议渠道,派发《共建“大美杨和”倡议书》,加强杜鹃路沿街136家商户自治宣传和引导,着力强化商户归属感与责任感,有效解决了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等问题,将专项执法与商户自治相结合,形成了“社会共治、商家自治、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农村向美,村民向富
“百千万工程”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杨和通过统筹多方资源,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有效提振了农村产业。
杨和投入约2100万元,实施五乡渠(葫芦岗)、沙水灌溉渠等农田水利提升工程;融入党建、廉洁文化、本土历史等元素,新建特色主题驿站6个,成为群众休息放松、学习“充电”好去处;巩固环境整治成果,提升农房600余间、“四小园”160余处,推动各村从“一时美”走向“时时美”。
尤其在部分典型村还探索建立“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长效管护机制,如:石水村制定人居环境整治评比方案,沙水村建立激励机制,人和社区创新“乐邻积分”机制。立足各村实际,着力构建“村庄自己住、环境自己护、责任自己负、监督自己干”的村民自管模式,形成众人拾柴的良好氛围。
石水村。杨和供图
2023年以来,杨和完成林相改造11000亩、清桉9700亩,并积极创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实施“退桉种柿”,推广种植柿子树3500亩;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连线成片整体提升,累计种植绿化苗木近4万株,打造主题林21个,并发动30多家企业以认捐认种方式建设“企业林”1440亩。
通过发掘自身优势资源,杨和着力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研学、农产品产销等业态协同发展,如:引进投资10亿元建设的远航酒业绿色生态酿酒生产基地;以“粮田”效益带动全镇整治撂荒地约1200亩,成功打造“皂幕·今育粮园”、“皂幕·禾作公社”精品农场230亩,打造四季更迭、四时有景的农业景观;合计约7200亩的金花茶、香水柠檬、山泉水稻、柿子树等规模种植项目落地见效,因地制宜打造“山泉稻米”“太秋甜柿”等地标品牌;皂幕山、坑美梯田、爱树民宿、游龙峡漂流等文旅项目连点成线,充分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了周边300多名村民就业,村集体每年增收超145万元。
撂荒地变身为农业景观。杨和供图
杨和还注册“乐居杨和”品牌,推出“乐居圆岗”“乐居对川”等子品牌,实现社区化管理,让工业园区职工住进“安心家”,推动全镇8条园中村、园边村平均租金从整治前的每平方米14元上升到18元,出租率由65%提高到80%。
此外,杨和还坚持保护好“天蓝、水绿、山青、气洁”的优良生态环境,过去五年的空气质量保持高明区排名第一;坚持写好高质量发展“水文章”,投资3400余万元打造14.3公里西坑支流小流域,新建景观水陂35座、慢行步道5.48公里,小流域治理、造景、引流等成效显著,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整治提升杨梅河“一河两岸”核心段,建设沿河慢行生态步道5.19公里,打造水岸绿美公园12个,沿河、沿路打造绿美景观生态廊道,呈现出“处处润”的一路风光一路景。
采写:南方+记者 盛正挺
通讯员:杨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