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意思是
秋天体内湿气过重
冬天就容易引发咳嗽等疾病
因此,秋天不仅是润燥的季节
更是祛湿的关键时期
身体困重、大便稀溏、舌苔厚腻、关节疼痛
4个信号帮你识别湿气
快停下这些“加湿”行为
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主要是由外界环境中的暑湿引起的,而内湿则多由体内运化水湿的能力不足所致,可能是先天脾胃不足或后天饮食不当造成的。
【4个信号帮你识别湿气】
● 身体困重:感觉全身乏力,双下肢发沉。
● 大便稀溏:大便黏,容易粘马桶。
● 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
● 关节疼痛:特别是在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关节不适。
这4个习惯是身体的“加湿器”
● 久坐不动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瘀积的湿气就会越多。
● 常熬夜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也得不到休息。身体就容易出现头昏脑涨、眼睛干涩胀痛等肝胆湿热的症状。
● 偏好肥甘厚味
肥甘厚味是指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中医认为,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降低运化能力,从而助长湿气生成,凝滞体内。
● 贪食生冷
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贪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在体内累积。
注意:不爱动,再加上本来就消化不良的朋友要注意了,酸奶对您来说可能也是身体的“加湿器”。
小心外湿
● 洗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包括脚。还要及时吹干头发,头发还湿着时不要直接入睡。
● 只是洗脚也要及时把脚擦干,避免湿气侵入身体。
● 下雨天减少外出,淋雨后要及时更换衣物,鞋子湿了要及时更换,同时要将湿了的鞋子充分晾晒。
● 注意保持房间干燥,如果室外湿气也比较重,可打开风扇、空调等,让房间里的空气流通起来。
● 劳动、休息时要尽量避开水湿之处,尤其是老年人,在外走累了,也尽量别坐潮湿的木椅、木凳等。
除了食疗,还可选择穴位贴敷来祛湿,推荐使用神阙穴贴敷法:神阙穴具有温阳健脾、强壮身体的作用,贴敷药物可以帮助驱散体内寒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