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助力建成教育强国——2024年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分析

广东教育传媒
+订阅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新时代背景下审视和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新视角。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教育强国的决策部署上,充分认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为展示改革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在连续两年举办征文活动的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厅开展2024年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本次征文活动覆盖面广、质量高,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展现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参加对象涵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研机构教研员,各级政府督学等。优秀获奖作品将集结成册公开出版。  

一、评选总体情况

本次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于2024年3月12日启动,经各地各校逐级遴选推荐,截至6月20日,共收到有效征文1624篇,同比增长14.29%。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77篇,同比增长18.79%;高等职业学校264篇,同比增长41.94%;中小学(幼儿园)1183篇,同比增长8.93%。

相比前两次征文活动,社会各界对教育评价改革征文活动的关注度更高、参与面更广,评奖的影响力更大。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更加关注并高度重视,整体作品数量和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今年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48所普通本科高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等67所高等职业学校组织开展了校内评选,并择优参加本次征文。

值得关注的是,三次征文活动中,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都积极报送作品,连续三年实现全覆盖。从组织开展征文活动层面来看,各地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深圳市教育局组建市教育评价改革专班,尤其重视主题征文等成果提炼工作,2022—2024年分别有43篇、47篇、53篇征文获奖(不含高校),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组织单位”。东莞市教育局大力推动各镇街积极参与,其中,茶山镇将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镇级遴选活动作为一项年度品牌项目,近三年全镇参与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常平镇通过现场观摩、主题交流等形式,给各学校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湛江市教育局通过广泛宣传、深入调研、专业指导、严格评审等,大力开展主题征文活动,为全市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广州、河源、中山等地市也积极发动县区、学校参与征文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评选结果分析

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评选分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3个组别,获奖作品500篇,其中一等奖50篇、二等奖90篇、三等奖163篇、优秀奖197篇,另有27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1.普通本科高校组

普通本科高校组获奖数量为68篇,其中,一等奖11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0篇、优秀奖21篇。参加对象有管理人员,如学校领导、二级学院负责人等,介绍所辖领域的创新实践,引用具体实例,反映改革成效;有讲师、助教,从自己的本职工作或任教经验出发,反思问题,提出改革建议。总体来看,本组学理性文章占大多数。部分征文借鉴某一理论或模型,结合教育评价的某个方面或堵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理分析、创新性的实践融合和可操作性的体系建构,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高等职业学校组

高等职业学校组获奖数量共59篇,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3篇、三等奖18篇、优秀奖20篇。主要参加对象为学院领导、研究员及一线教师,部分征文通过丰富的案例数据和较深入的剖析,提出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的思考和建议,值得宣传推广。本组征文数量较往年显著增加,特别是一线教师有关课程评价改革方面的征文明显增多。

3.中小学(幼儿园)组

与以往相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参加了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各地市也均有获奖,共计获奖数量为373篇,其中,一等奖31篇、二等奖61篇、三等奖125篇、优秀奖156篇。一等奖作品获奖单位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潮州等10个地级以上市,以及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覆盖面明显扩大。但是,21个地级以上市仍然存在区域间获奖数量不均、报送质量差距较大等特点。

今年较大的变化是新增了不少校领导和教研员参加征文活动,20个地市有校领导参加,17个地市有教研员参加。以广州市为例,有21个学校的校领导参加,还有来自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从化区、增城区等区教研员参加。此外,珠海市、佛山市顺德区、江门市蓬江区、潮州市湘桥区等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也参加了此次征文活动。

本组征文作者所在单位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还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参加对象既有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也有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这说明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正遍地开花。

三、获奖作品特点分析

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的获奖征文,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领域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探索实践,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到了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目的的时代性、评价过程的发展性,具有“主题明确、聚焦关键”“内容丰富、视角多元”“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等特点,为广东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1.主题明确,聚焦关键

获奖征文紧扣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指导、服务功能,抓住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等关键环节发力,提高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体现全省教育评价改革的多样性、丰富性。

例如,普通本科高校组一等奖作品《智能技术赋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生动展现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英语团队借力智能技术撬动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经验做法。高等职业学校组一等奖作品《压力变动力 双动化行动——双动态成绩评价实时跟踪督学激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行动》,关注大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自律性,探索双动态成绩评价实时跟踪督学新路径。中小学(幼儿园)组一等奖作品《从“园丁思维”出发,以“五维评价”激发青年教师成长内驱力——以龙岗区守真小学“自然成长力”教师发展评价为例》,以“行动+评价”“个人+集体”“专业+多元”“输入+输出”“过程+结果”五个维度的评价,全面监测、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

2.内容丰富,视角多元

此次征文活动的选题方向较往年丰富,内容不仅围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教育综合评价、区域和学校层面教育评价改革、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常规论题开展,还不乏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教师述评、学生数字素养、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等更深入的话题,论题的多面性和广泛性印证了广东扎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一等奖作品《“述”好学生成长 “评”出教学活力——教师教学述评的区域探索研究》,基于东莞市依托松山湖园区信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的优越基础,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的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背景,作者从评价导向、面临问题、组织领导、述评原则、实施流程、制度保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在区域的组织实施方式。《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罗湖区监测结果应用为案例》,深圳市罗湖区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设计的基本逻辑,在实践中回答了如何破解监测结果应用中“谁来用”“用什么”“怎么用”的问题,并推动构建了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体系。《基于教育数字化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有效性与实践应用》《基于数据汇聚的教育综合评价数字化实践》《基于数字化时代动态育“未来人”的教育评价探索与实践》等征文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数字化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应用。

此外,有一些征文另辟蹊径,介绍了在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过程中的深刻体会和动人故事。

比如,《春到人间草木知》讲述了一名来自偏远山村的学生,在“全面、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指导下,摆脱了“偏科”的噩梦,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作者娓娓道来,真实而生动地写出“教育评价改革”这一春风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新希望。

3.问题导向,注重实效

不少地方和学校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直面真实问题,积极探索并构建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的评价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比如,《教研自画像:区县教研活动过程性评价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一文,反思传统教研活动存在的不足,尝试构建并实施基于即时反馈适应性教学的混合式教研活动,结合对教研活动案例实施效果的分析,提出区县教研活动过程性评价的优化路径。《从模糊到精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五邑大学针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实现精确、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准。

四、经验启示

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和重难点问题,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推动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助力深化教育综合领域改革。

获奖作品中,不少征文理论支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与实践经验,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可推广性。主题征文活动呈现了全省各地各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生动实践,也反映了当前广东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阶段性成效。

广东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蹄疾步稳、笃行致远。广东将继续努力,将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打造为品牌,为教育评价改革贡献“真办法”“实举措”,为助力建成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本文全文刊发于《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11月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谢小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