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高岗 文化兴龙
金秋十一月
深圳读书月的文化闹钟准时响起
龙岗区诚邀鹤湖智库名家
推荐一本书
写下一段话
留下一份情
穿梭书页间
与市民读者共读一本好书
点燃龙岗的爱阅之风
鹤湖名家荐书寄语
寄语:此次荐书活动特别强调推荐“与您心灵共鸣的书”,我立马就想起前两年读过的《普罗旺斯:骑士与薰衣草》。这部书有两点特别“惊艳”,一是普罗旺斯的生活很乡土,藏着“大地的真相”;二是关于普罗旺斯的文字活蹦乱跳,“宛若一滴橄榄油”。书中写道,“普罗旺斯并不存在。喜欢普罗旺斯的人,要么喜欢世间万物,要么什么都不喜欢”,干脆、决绝,宛如一去不回的人生。
寄语: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经济、社会、文化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面临深刻的变迁。艾略特书中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变革和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对人工智能文化所作出的批判性反思和包容性解读,启发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做出创造性反应,保持良好的开放心态。
寄语:该书是对全球30位著名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访谈,展示了这些图书馆杰出领导者的职业轨迹和能力发展,及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不仅对图书信息机构的领导者,对其他事业机构乃至各行各业的读者都有极大的启迪和参考意义。
寄语:技术与文化是我们当今时代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汉娜·阿伦特在1958年出版了《人的境况》,并以此作为对自己长期思考的极权主义问题的系统性回应。她从微观视角、从人的自身视角分析了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抵抗途径,以期重建人的价值和意义。
寄语:无论是蒸汽机、电力还是新能源、无人机,每次技术革命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亨利·基辛格百年人生的最后一本著作,以其独特的跨学科战略视角剖析了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经济、伦理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他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关注技术背后的哲学和社会问题。最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谨慎引导人工智能发展,确保它能够服务于人类的长远利益,而不是成为新的挑战。
寄语:王敏、林存真和王昱东执行主编的《设计改变中国》讲述了从1979年北京国际机场的壁画设计展示出改革开放的决心,以及早期香港及台湾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到今天能改变中国的高铁、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大设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设计通史。
名家荐书
NO.1
《普罗旺斯:骑士与薰衣草》
[法]让·吉奥诺
本书精选了让·吉奥诺各时期描写普罗旺斯的散文、游记和随笔多篇。作者以“叙事抒情诗”的手法描绘了普罗旺斯的海风山色。漫野的薰衣草、遍山的橄榄树、寡言的农民、稀落的村庄、独行的旅客……他将在故乡的山居岁月娓娓道来,俨然一首穿梭在普罗旺斯山川里的散文诗。
NO.2
《人工智能文化:日常生活与数字变革》
[澳]安东尼·艾略特
本书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智能机器、先进机器人、加速自动化、大数据和万物互联网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和当代社会的。作者就人工智能对工作和就业、社会关系、文化、身份、权力和未来等方面的影响作了全面论述,同时,对相关社会学理论观点进行了辩证性的介绍和评价。本书是对“人工智能文化”这个当代社会重要问题的批判式反思,其对社会学、科学和技术、政治和文化研究等广泛学科领域中工作的人来说,极具启发性。
NO.3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赵格华、卢敬之、[加]曹瑞麟、[美]布拉德利·阿拉德
30位来自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的馆长接受了访谈,访谈问题包括个人职业成长、图书馆管理理念、领导和管理风格、馆长的日常职责和工作、所在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图书馆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与思考。这些图书馆遍布全球,包括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俄罗斯等。这30位杰出的管理者详细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刻理解。本书图文并茂,展示了这些著名图书馆的建筑、空间与服务,为各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洞见和国际化思考。
NO.4
《人的境况》
[美]汉娜·阿伦特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NO.5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美]亨利·基辛格、埃里克·施密特、丹尼尔·胡滕洛赫尔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将带来划时代的变革。人工智能正改变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这一切影响远远超过任何领域的传统范畴,而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在本书中,来自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三位顶尖思想家——著名外交家基辛格、谷歌前CEO施密特和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院长胡滕洛赫尔齐聚一堂,探讨人工智能对我们所有人的意义。
NO.6
《设计改变中国》
范迪安 主编
《设计改变中国》通过“志学”“求索”“而立”“不惑”“行健”五个部分,按照时间脉络,生动展现了中国设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转变。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设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华为手机到中国高铁,从“蛟龙号”到港珠澳大桥,任何一项伟大的创新和创造都与设计有关。该书通过45个经典案例,呈现了中国设计在历史变革关键时刻所肩负的时代担当和独特贡献。
以书之名
共赴阅读的盛宴
一期一会
鹤湖名家与你不见不散
来源:龙岗区委宣传部
责编:龙岗融媒(编辑 裴桐 叶惠玲)
校对:徐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