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贸易纠纷千余宗!华南国仲广交会护航18载促开放

南方+

11月4日,备受关注的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圆满落幕。本届展会不仅到会境外采购商数量首次突破25万大关、创历史新高,出口意向成交额也达249.5亿美元。

耀眼数字的背后,离不开展会现场一个设立了18年的平台,那就是广交会知识产权和贸易纠纷投诉接待站(下称“投诉接待站”)。

18年来,已协助广交会投诉接待站处理贸易纠纷超1400件,覆盖120个国家、地区。仅本届展会就接受调解近三十件,当事人来自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现场调解成功率高达80%,促进中国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和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广交会自创办以来,助力一大批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舞台,与此同时也遇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和贸易纠纷问题。

2007年,华南国仲作为经商务部批准实施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贸易纠纷防范与解决办法》中唯一指定的国际仲裁机构,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创新合作机制,以“现场调解+仲裁”为思路,共同制定《广交会出口展展品质量及贸易纠纷投诉监控办法》,并由华南国仲派员驻点投诉接待站,现场化解广交会上发生的国际贸易纠纷。

此后,广交会逐渐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完整的“调解+仲裁+展会自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纠纷解决机制,为全球参展商及采购商提供和谐、高效、快捷、低成本的争议解决服务,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和公平公正贸易的坚定态度。

“我去过很多展会,但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的现场调解服务,采购商在广交会上遇到纠纷,可以免费来这里调解。”曾两次作为华南国仲调解专家服务广交会的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客座教授陈帼钊说。

服务本届展会的华南国仲调解专家李燕也有同感:“这次商事调解实践让我感到:一是效率高。法律调解高度契合营商主体希望快速解决争端的心理特点,一旦启动就能高效平息纠纷与摩擦;二是成本低。不拘泥于繁冗的司法程序,而是创造性提供商业解决方案,商户可在商继续言商,实现双赢;三是氛围好。调解机制为双方履约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第三方法律专家的介入确保不偏不倚,让双方言和。”

“这个调解系统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在于如果调解决定无法立即执行,华南国仲也有一套机制可以将调解协议转化为裁决书。利用这份裁决书,外国当事人可以遵循《纽约公约》,在全球172个签署了《纽约公约》的国家实施。这意味着在广交会,你可以充分相信纠纷会被解决,并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裁决。”陈帼钊说。

本届广交会展览总面积155万平方米,自10月15日至11月4日在广州分三期举办,吸引了来自214个国家和地区的25.3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上届增长2.8%,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占比超六成,中东国家采购商数量激增,欧美国家采购商数量亦明显回升。

华南国仲则组织近30名调解专家参与投诉接待站的国际商事调解,并落实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关于建立国际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交流协作机制”的任务,实现近半调解专家来自港澳地区。

首次参加广交会的调解专家林绵绮来自香港,她最大的感受是调解的高效率。“如果双方愿意,就可以马上安排在接待站当面协商。有言道,见面三分情,能来就已经是向彼此显示了诚意。再加上,广交会的参展商大多也是行业佼佼者,在维护公司及个人声誉上皆竭尽所能,对推进和解无疑是个动力。”林绵绮欣喜地发现,不少和解方案并不单是终结之前的纠纷,更是创造利益最大化,调解之后往往会有更多更大的订单和其他合作产生。

香港大律师何仕景则是第二次参加广交会贸易纠纷的现场调解,这样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次的调解让我再一次亲身体会到国家法治水平的提升,依法治国的方略和法律实施都更加明显和实在。在参与调解的过程中,我也总结了多种调解技巧,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我将来的调解工作必定有帮助。”何仕景说。

华南国仲的高效调解,也给众多海外采购商留下深刻印象。“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在异国他乡产生的贸易纠纷,居然也能快速得以解决。非常感谢这样的专业调解服务,我和中国的合作伙伴才能消除误解。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作为商人,我相信合作才能共赢!”一位印度采购商说。

数据显示,18年来,华南国仲已协助广交会投诉接待站处理贸易纠纷超1400件,促使大部分案件海内外当事人现场履行。其中,本届广交会当事人覆盖塞尔维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罗马尼亚、俄罗斯、埃及、摩洛哥、印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叙利亚、约旦、阿塞拜疆、智利、波兰、孟加拉、美国和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调解成功率80%。

01
故事1:沟通不畅引发误会 港籍专家巧解心结

来自香港的调解专家严伟贤在第136届广交会上,处理了伊拉克采购商与中国参展商之间因货物质量及售后问题所引发的纠纷。 

一开始,参展商态度非常坚决,表示不希望与对方沟通,而采购商则认为对方是存心欺骗自己,双方情绪都很激动,关系陷入僵局。在严贤伟的积极沟通下,发现其实双方矛盾是“参展商并未了解事情经过,而采购商则以为对方清楚来龙去脉”造成,便在了解问题症结后,积极提供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后来双方在仔细聆听对方实际需求后,参展商也觉得自己有应付的责任,采购商亦明白对方之前所解释的原因并不是完全不合理,双方当事人随后平静地就货物质量、后续保障问题进行了对接,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当场履行了部分和解协议所约定的义务,同时约定就和解协议所产生的任何争议将提交华南国仲仲裁。

02
故事2:“老朋友”因新标准生隙 握手言和签新单

华南国仲调解专家付英、陈艳珊调解的是来自摩洛哥的采购商与中国参展商之间因货物质量问题所引发的纠纷。

两家企业实际已经稳定合作了五年,但最近摩洛哥企业方进口的一批中方企业燃气热水器,因不符合摩洛哥政府标准,只能将货退回厂家,进而引发纠纷。

摩洛哥企业方认为,中方企业已收取了全款,现退回的货物也已拿到,且事情是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引起,应退款并赔偿损失。而中方企业认为,过去几年提供的多批货物,均为同一个样品,连生产线都没有变化,却唯独这次出现问题,认为是摩洛哥政府的标准发生变化,而非厂家责任。双方分歧很大,态度坚决。

于是,两位调解专家通过向双方当事人背对背调解,了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过往交易往来。经过长达3天的调解,中方企业表示愿意补偿因货物质量带来的损失,并愿意调整货物标准至摩洛哥标准,摩洛哥方则当即决定追加一笔超百万元的订单与之继续合作。

最后,双方在一片欢笑中握手言和,不仅签订和解协议,还同时签下新的合作协议。 

03
故事3:因故未履约 让利终和解

华南国仲调解专家古黛调解的叙利亚采购商和参展商因履约问题引发的纠纷。原来,叙利亚采购商支付订金后,中国参展商因故未能按约发货。

古黛随后找双方了解,发现参展商未履约的原因是因前工作人员离职未交接完毕相关交易内容,以及公司搬迁导致忽略了相关订单所致。经过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约定以降低订单总金额5%的价格继续履行合同并就和解协议所产生的任何争议提交华南国仲仲裁。

撰文 张玮


编辑 李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