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对标⑨:巴塞罗那“转身面海”VS广州“融湾向海”|再造新广州 跨国调研行

南方+

在城市的漫长演变中,港口往往作为起点,见证了无数城市的兴衰与崛起。

巴塞罗那,其城市规划的每一次转折都与海洋息息相关。从背山面海的防御姿态转身拥抱大海,巴塞罗那通过巧妙的城市规划,将港口从单纯的运输节点转变为城市活力的源泉。

而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南大门,其城市规划同样深受江海影响。从“云山珠水”的带状发展到“湾区—流域”的广阔视野,江海不仅是广州连接世界的桥梁,更是其城市规划中塑造城市形态、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

巴塞罗那“转身面向大海”,广州“融湾向海”,在这两座城市的规划中,江海始终是打开视野的方向。(相关阅读:从货物到服务:世界级大港如何新生|再造新广州 跨国调研行)

巴塞罗那

拥抱大海,岸线重生

巴塞罗那不只是一座城市,也是一种代言海洋文明的文化。

得益于地中海畔的良港优势,这里成为孕育人类最早航海技术的温床。巴塞罗那也正是公元前腓尼基人沿地中海由西向东探索时所建,目所能及之处,是远方和大海。

巴塞罗那城市景观。资料图片

巴塞罗那城市景观。资料图片

早在罗马帝国作为地中海霸主的时期里,巴塞罗那开始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形态——背山面海。

为防御来自海上的攻击,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并没紧贴海岸线,一座城墙把城市和滨海区域分隔,人们仅能通过城门进出。即便此后巴塞罗那的城区一再外扩,但城墙的防御功能却从未改变。工业革命以后,巴塞罗那迎来飞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因在城内无法找到居所,不得已在城墙外探入地中海的半岛区域聚集。

直至1854年,巴塞罗那拆除城墙,后来闻名于世的“塞尔达”规划推出,巴塞罗那开始向内陆的纵深方向扩张,而当时的滨海区域,则因地中海的运输优势,更多扮演着港口码头的角色。这一时期,城市的第一条铁路也在沿海区域开通,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城市的近海新区成为建立工厂的首选地。

1986年,是巴塞罗那城市规划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巴塞罗那赢得第25届奥运会举办权,在此后的城市建设中,“转身面向大海”这一理念贯彻始终。

奥运会80亿美元的投资中,61.5%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空间建设改造。城市更新策略分为前奥运时期“将城市推向海边”、后奥运时期“将城市内部缝合”的两步走以实现城市永续经营。

从1983年奥运会筹备开始,经过近20年的完善建设,巴塞罗那拥有了自西向东总长4.2千米的滨海步道,沿线分布着不同的休闲内容,成为城市的“休闲旅游走廊”。

此前的海岸线,被12车道的环城路割裂开与城市的连接。更新规划将割裂感最强的节点改为地下通行,地面改建为步行友好空间,引导行人到达海边。

沿线的老建筑进行翻新并注入新业态,9500平方米的餐馆、酒吧等休闲设施散布其中,通过休闲功能植入,赋予旧港区新的城市功能。

方格网状的路网结构,是巴塞罗那的城市肌理标志。滨水区更新的奥运村,采用三组方格街区组合的格局,使得老城区肌理在此保留延续。奥运村在奥运会结束后,承担起滨海区度假旅居功能,吸引了大批中产阶级前来居住,至此,城市更新战略真正带动了滨海区复兴。

伴随着面向大海的城市改造,巴塞罗那一举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高端旅游城市之一。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巴塞罗那的年游客接待量已达到700万人。

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向,推动着巴塞罗那海岸区域的持续调整:西南方向的大型港口进行了多轮外迁可行性研究;东北方向的滨海区域延续奥运村的势头,滨河业态从旅游业向文化、办公、展会的混合业态转变;滨海空间的使用主体也由游客重新回到本地居民。

广州

东进南拓,融湾向海

广州一直是我国的南大门,是链接世界与中国的重要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获国家批复了三版总规,城市定位从“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跃升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广州城市景观。资料图片

广州城市景观。资料图片

1984—2000年版获批总体规划,确定了广州沿珠江前航道向东“旧城—天河—黄埔”三个组团拓展,在城市内生增长阶段,带领广州实现从“云山”走向“珠水”的带状式发展。

20世纪末,广州直面城市环境面貌差、中心城市地位下降等突出问题,通过战略规划拉开城市框架,实施“三变”城市改造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实干为先,十年奋战成效显著。2001—2010年版获批总体规划,锚固了“东进、南拓、北优、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带领城市走向区域,实现从“云山珠水”走向“山城田海”跨越式发展。

21世纪10年代,后亚运时代的广州从拉大城市骨架进入战略聚焦,推动南沙、知识城等重点地区快速发展,城市焕发新的活力。2011—2020年版获批总体规划,则形成了“一主六副”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城市发展转向内涵提升,带领城市从外部拓展走向优化提升。

作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唯一试点,《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国务院首批批复。《规划》是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总纲。

在这次国土空间规划中,国家赋予了广州10项发展定位,其中,“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5项是广州比较成熟的定位,上版总规中也有此表述;“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5项内容均为首次新增,并提出“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

作为河口型海洋城市,广州的城市历史就是一部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发展史。

面向2035年的城市规划,跳出广州看广州,以“湾区—流域”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引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广州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南沙新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深化与香港、澳门协同发展,服务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深圳“双城”联动,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化广佛全域同城化,加强广清一体化,推动穗莞惠合作,加强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引领建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以向南、向东融湾发展为总体方向,广州构建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市战略空间的支撑作用。

经过历版规划的引导,广州城市空间框架从云山珠水迈向多中心、跨越式发展,多中心发展格局逐步成形。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以东进南拓谋篇江海,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紧凑布局、融湾发展,优化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

更多阅读:

从货物到服务:世界级大港如何新生|再造新广州 跨国调研行

再造新广州,为何需要来一场跨国调研?

专题|再造新广州 枢纽大问策

策划:林焕辉 龚晶 陈思勤

统筹:陈思勤

撰文:刘珊

调研组:林焕辉 陈思勤 柳时强 周甫琦 刘珊 钟晓宇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