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收好时节,村野田垄间,金黄饱满的稻穗弯下腰,丰收的欢庆气息随微风从田野上荡漾到农民的心田里。秋收忙,粮归仓,一曲动人悦耳的“丰收曲”在电白马踏镇奏响。
“藏粮于田,藏粮于技”,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很好地体现集约化管理、高科技支撑、科学化维护等特点,将原本的粮田变成“良田”,农民不用亲自下田耕、播、施、收,有效保障粮食避免虫害,减少农户投入成本,实现增产增收,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便利和实惠。
轻松种田 农田托管助农丰收
“今年又是大丰收!”村民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喜笑颜开。
马踏镇黄羌管区土地水村,一台台收割机顺着村道,开进了电白农业生产托管示范基地,路边农户早已站在自己的田头,等待粮食收获。
“嘿!老王,来得挺早吖!袋子带够没?”电白区供销社业务股负责人高碧云跟一旁老农打着招呼。
“带了20个袋子,还借了亲戚的三轮车!”老王兴奋地答道。
然而,在农田托管项目刚开始实施时,两人的关系可没那么融洽。
前些年,电白区针对农田分散零碎、生产效率低、农害多发、劳力不足等实际情况,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农业生产托管。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农户对农业托管制度了解不清晰,普遍比较抵制。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一度进入停滞状态。
“那时候,我们奔波在各个村之间,在村委会对村干部普及此项惠农政策,在田间给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宣讲,在村里撂荒地建立示范田。”高碧云边说边亮起手机里的工作照。
政策不断普及、农害预防到位、省肥省药省人力,加上示范田收获喜人,村民从“不理解”“不支持”到“找上门”“广宣传”,最终,电白区在马踏黄羌管区把农民“零星地”,整合成村里“一块田”,于2022年建起了近千亩的连片农业生产托管示范基地。
联农带农 产业完善促农奔富
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响声,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稻田里,田埂上 ,三五成群的农人有说有笑。收获季节,“铁牛忙,农人看”的场景越来越多,农机手取代了“弯腰农”,成为了丰收场景“主角”。
“还有多少谷没卸完?”
“还多着呢!你还得拿袋另外装!”
在和农机手对话完,老王赶紧从一旁拿出装谷袋,在他身旁的三轮车车斗已经装满。
农业生产托管机械化极大释放农村生产力,老王是典型的留守老人,家里青壮劳动力早已外出务工,自己和老伴守着家里一亩三分地,攒点生活粮。他说,以往自己起早贪黑料理田地,一亩地才收获400多斤粮,自从农田托管后,收成翻了番,自己也有空和村民打打牌,聊聊天。
“还是农田托管服务好呀,省心省力,丰收有保障!”老王早已合不拢嘴。
电白区供销社合作指导股股长陈光春介绍,以往当地农户自己请收割机,每亩需要花费130~150元,而通过农田托管,统筹调度,农户每亩收割花费降至80元。收成增加了,花费减少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马踏是农业大镇,素有电白粮仓美誉,是电白区耕地面积最多、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镇,全耕地面积60515亩,水稻种植面积(两造)62600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采取合零为整、良种升级、机械化运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粗放型种植难题,建成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良田。笔者获悉,马踏以往秋收约1.3万吨,农田托管措施落地后,马踏秋收稳定至1.5万吨,每亩产值约1000斤,为农户增产增收15%。
据悉,为更好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电白区于去年底启动了马踏供销社农产品综合服务站,除了托管服务,服务站边建设边运营,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播、统防统治、统配统施肥、机收、烘干、碾米加工一条龙服务,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金融服务等。
知多D
什么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据了解,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就是指拥有土地经营的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多个环节的农事工作,以有偿方式(签订服务合同),委托具有服务能力的服务组织代为完成当地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半托管服务和全托管服务两种形式,农户可根据自身生产需要,与供销社或其他服务主体签订单个或多个生产环节服务合同,由供销社或其他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所需的服务。
农业生产托管新形式“土地信用中心”又是什么?
土地信用中心是一个集中整合管理农村分散耕地资源的平台,旨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并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农户可以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信用中心,并收取存入分红。土地信用中心将收集的土地进行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或农业企业,并收取贷出分红。
耕地存入方式有活期存入和长期存入两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
通过引入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
图文 / 周梁 邓建青 通讯员 高碧云
--------------------------------
编辑:晨希
版式:林文婷
终审:赖广昭
总监:陈妍
本微信平台部分图片与视频可能源于网络,如涉权属争议,联系即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