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五华华城探索

南方日报 南方+

三春不如一秋忙,在秋粮收获的关键期,五华县华城镇兴中村村民叶桂根却在自家的田地当起了监工。望着收割机来回操作,他黝黑的脸庞上多了一份期盼。“产量有所下降,但自家吃还是够的。”

叶桂根除了收获粮食,还能从田地中获得一份租金。“自己种一亩多地,流转出去三亩田地,一年也有一千多元的租金收入。”

叶桂根的租金收入,源于五华县华城镇深入推进全域土地整治的实践。

探索“小块田变大块田”撂荒耕地整治新模式,五华县因地制宜,引导各地深入推进全域土地整治,不断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用好改革力量、改革成效为“百千万工程”做好土地要素保障。

“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和小田并大田工作,助推‘百千万工程’,保障粮食安全。”华城镇副镇长李文辉认为,深入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实现“小块田变大块田”是一项能让农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的改革举措。

小块田耕种成本高效益低

秋收时节,华城镇兴中村一片繁忙,毛豆待摘,水稻收割正酣。然而,在“小块田”整合为“大块田”之前,这里却呈现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以前这一大片,好多田地都撂荒了。”兴中村村干部叶友详说道,“村里年轻劳动力短缺,村民自己种田成本颇高,时间一长,田地就荒了。”

华城镇兴中村将原本3000多块“小田”,整治成近1000亩集中连片的良田。受访者供图

华城镇兴中村将原本3000多块“小田”,整治成近1000亩集中连片的良田。受访者供图

兴中村位于华城镇东南部,与转水镇相邻,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1322亩,林地4200亩,现有人口720户3278人。村域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量约1450.2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甘薯、花生等粮油作物,以及梅州金柚、红萝卜、蚕豆、毛豆等经济作物。

“都是小规模种植,经济效益甚微,毕竟地块小且分散。”叶友详用一组数据加以佐证,“这片约800亩的地,涉及群众多达500多户。每户的田地分散在各处,东一块西一块,管理起来极为不便。”

长期以来,兴中村的农田多为小块田,这种碎片化的土地格局严重束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小块田让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灌溉与排水系统无法统一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不少群众只能望“田”兴叹。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若农业生产规模小、品质低,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便会困难重重,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也会因缺乏特色和吸引力而难以发展。

“分散的农田加大了村民劳作成本和管理难度,劳动强度大但收益有限,很多大的农业企业也不愿意来这里发展,这成了推动土地整治的内在动力。”叶友详直言,兴中村必须改变土地状况,方能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改变土地状况不仅关乎村民的生计,更关乎整个村子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破局的关键之举。只有打破小块田的困局,兴中村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变革

化零为整开启整合之路

小块田困境当如何破解?华城镇给出的答案是化零为整。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关键是要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满足群众需求,力求花小钱办大事。”李文辉介绍,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华城镇积极行动,与全县工作协同推进,全力以赴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并始终坚持在法律框架内组织实施改革试点。

华城镇以依法依规、群众认可、程序规范、因地制宜为原则,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五华县华城镇探索“小块田变大块田”撂荒耕地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在兴中村探索“小块田变大块田”的撂荒耕地土地整治新模式。

“我们在征求村民意见后,让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优先选择靠近家、路、水的地块,形成自种区。对于那些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其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形成流转区。同时,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去除不必要的地埂。”叶友详表示,群众最担忧的就是土地后续相关问题。“为此,村里专门制作了一本土地登记册,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田地情况,让群众心里有底。”

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结合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兴中村针对10个村民小组共562户群众那些大小不一、零散分布的细碎撂荒地块,依据“三段九步法”并田工作模式展开土地整理。这一模式涵盖全面统筹认田、改田、交田三个阶段,包括组织发动、政策培训、化解矛盾、选择模式、制定细则、完善手续等九个步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这些细碎地块最终变成了集中连片、沟渠相通、道路相连、设施完善的较大地块。

“过程虽艰辛,但成果令人欣慰。”叶友详笑着说,周边村庄看到兴中村的变化,纷纷前来学习交流。目前,全村将原本大小不一、零散分布的3000多块“小田”,整治成4个大田块面积近1000亩集中连片的良田。

共赢

多主体共享发展红利

兴中村的村民自种区里,曾壬香查看刚种下的蔬菜,一旁的红薯已经进入成熟期,即将迎来收成。

“一开始,部分群众不同意,是担心把田地都流转出去后,自己连种菜的地儿都没了。”曾壬香直起身子,拍了拍手上的泥土,一边说着,一边看向自家的田地。“在这儿种种菜,就当锻炼身体啦,而且吃着自己种的菜,那滋味可不一样。”曾壬香笑着说。

让群众生活与生产两者兼顾,这是兴中村实现“小块田变大块田”的首要目标,这不仅关乎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情感寄托,更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创造更高的生产价值。”叶友详直言,全域土地整治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考虑到土地的长期发展和村民的长远福祉。

按照五华县、华城镇的工作部署,兴中村千亩土地集约后,统一承包给梅州市智农科技有限公司种植毛豆等粮食作物,并聘用当地农户约300人次种植管理,通过企业除草施肥等精心管理,前期早造的120亩毛豆长势喜人,收成颇丰,产量1500斤,亩产值4500元,亩净利1500元。

“我们企业现在支付每亩550元的年租金,包括村民每亩500元,村集体每亩收入50元。有个别村民自己有需要耕种的话,就在这一千多亩中规划出一百亩左右给村民种植。”种植企业负责人李伟介绍说。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实施,兴中村将原本大小不一、零散分布的3000多块“小田”,整治成4个面积近1000亩集中连片的良田,整治后集约给种植企业种植黄豆等粮食作物,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整合土地新增的土地面积又为村集体经济创造收入,同时还为村民们取得租金和劳动双份收入,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三赢”局面。

“大片的稻田,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致富之路。”叶友详说。

以兴中村为蓝本,华城镇正积极推广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并动员其他村庄纷纷借鉴兴中村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人口结构和土地资源状况,制定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周扬 曾文敏 陈玉萍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