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东莞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遇上世界城市日,会上大咖云集、金句频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出席本次会议,并担任主讲嘉宾。他围绕“城市更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结合东莞石龙、松山湖、中心城区的建设实践,提出见解。笔者专访杨保军,探索东莞城市更新的路径。
南方+:你认为东莞作为一个市镇两级的直筒子市(直筒子市,是对未设县级行政区、直接管辖乡级行政区的地级市的俗称。),东莞城市更新有何难点,如何破除?
杨保军:城市建设要跟它的实际规模相匹配,千万人口的城市,就要有适应千万人口的布局规划。东莞过去的情况,是村民们自发加入城市化建设,而决策权在镇里,审批在城市,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建设的协调成本高,形成的格局就是看起来和人口规模不匹配。
那接下来进入城市更新时代,这种以往的模式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挑战呢?我的回答是——不会。
更新时代的模式不一样,它不是自上而下集中统一推动,而是讲究价值共创。在大开发时期,是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在更新时代,主要目标从 “空间生产”转变为“空间消费”。 我们的城市这么大了,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征地拆迁扩张了,而是要关注已经形成的空间,嵌入更适合的内容。
对东莞来说,恰恰要利用城市建筑利益主体多元的特征,发挥共同创意,引导大家共同研究空间利用。东莞直筒子市的特征,更有利于城市更新,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城市更新是什么?就是有地的出地,有钱的出钱,有智慧的出智慧,有政策的出政策,各级政府部门,所有人民群众一起来。
南方+:东莞如何通过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杨保军:首先是法律制度的保障,搞任何城市建设都需要对应的管理政策和规范标准,要推动立法地方先行,东莞要提供法治保障,放开建设者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
第二是盘活存量。“盘”,就是盘点,摸清城市状况,哪些资源是闲置的,哪些资源利用效率太低,哪些资源不错。“活”就是活化,活起来,把低效变高效,消极变积极,找到价值。盘活就是要给城市做“体检”。通过对城市“把脉问诊”,聆听老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意见,哪里停车难,哪里一下雨就内涝,哪里没有运动的地方,哪里上学怎么样……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落到空间上,分轻重缓急,形成更新项目库,然后算账做规划。
第三是运营前置。城市更新一定是需求驱动的,要调查周边居民,市场变化,找到他们要什么?把握好需求,才能开始运营。要改变过去盖楼,卖楼就完事的状况,应该通过长期运营来获取更高收益。因此缺的是运营的人才,提醒我们的建筑企业不仅仅是要会建,还要懂得运营
南方+:你在演讲中提到莞城中心区的建设,莞城是一个有许多历史文物的街区,在这种背景下应该怎样进行城市更新?
杨保军:对于历史文化街区,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改变以往只保护不利用的观念,不拆不动,把文物视作城市建设的包袱。在我看来,文物遗产不是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财富。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精神需求日益庞大,要把文物和当代生活结合起来,找到恰当的活化方式,让传统文化和时尚艺术相融。
对莞城而言,要对既有建筑做生活化改造、艺术化提升、人性化建设,要从过去的注重“形象”转变为注重“体验”,吸引年轻人留下来。生活化改造就是提升年轻人的都市生活感,通过办公楼改公寓等措施,便利年轻人上下班,形成夜经济,让城市更有活力。艺术化提升就是利用广场等空间资源,举办各类艺术节,让街道充满艺术气息,永远有看不完的集市,逛不完的展。人性化建设就是要让人们在街上“逛起来”,舒适安全,有连续的步行空间,形成一种人流如织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把各类资源活化利用,让街区活起来。
策划:靳延明 戴双城
统筹:施美 何绮莹
撰文:张帆 谢麦诗 王颖 施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