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官网公开了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10月14日与ICPC主席、教练及获奖选手的座谈会纪要。
在座谈会上,任正非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年轻人创业以及华为未来等话题发表了看法,并在回答一个关于教育的提问时,提到自己睡前会放几段《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的散文朗读,就像催眠曲一样,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李娟这个孩子没钱读书,跟外婆捡破烂,从捡来的报纸上认字,认得的几个字圈起来发现是一句话,这就是她的人生启蒙。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现在中国的文学大奖基本都拿到了。每个人都拿她的书去朗读,她的书传播得越来越广。如果不看《我的阿勒泰》这部电视剧,我怎么知道李娟呢?看完电视剧后,很多人就去买她的书,她的文字很优美。怎么产生人才?不一定是成绩好。”
图片来源:ICPC官网
图片来源:ICPC官网
任正非还表示:“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学习好。我认为,孩子最大的事情是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哪儿,就围绕你的优点去成长,别管短板是不是要补完,补不起来就算啦。你看,郑钦文网球打得好,歌也唱得好,她专注取得了突破,不一定要全面发展,也不要追求全才,就突出了自己的最优势。王欣瑜觉得没有希望参加奥运会网球比赛,把球包、球鞋都寄走了,开赛前一个小时她正在吃饭,突然接到电话问‘奥运会还有一个小时开赛,你能不能替补去参加比赛呢’,她去参赛了,还获得了混双亚军。我认为,机会是存在的,人有可能偶然碰到机会,但是你如果没有平时的功夫,机会来了也是白搭。”
任正非阅读量极大,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他曾在与员工对话时说:“如果是坐两个半小时到北京的飞机的话,我至少是看两个小时的书。我这一辈子晚上没有打过牌、跳过舞、唱过歌,因此我才有进步。你要有时间表,从来没有神仙皇帝,也没有什么救世主,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
哪位作家、哲学家的书对任正非的启发特别大?2021年,他在回答法国媒体提问时说:“所有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孟子以及法国那么多哲学家。”
华为管理顾问田涛曾说,任正非的信息涉猎面极宽,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而且他几乎每天都在学习。任正非什么都看,就是不读管理类书籍和小说。
2019年,任正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说太假,不真实,很多管理类书籍都是教授们闭门造车,读多了限制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几条原理那么简单。”
他也曾说:“书籍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智慧都可以从书里面找到,有的是直接答案,更多的是读的人去悟。”“书应该越读越厚,接着越读越薄,再越读越厚,再越读越薄。”
在推荐书和文章之外,从影视剧中学习治理企业是华为的一大特色。30多年来,任正非和华为领导层“借力打力”,向员工推荐过许多影视剧。
南方+记者梳理任正非推荐过的部分书籍和影视作品等,以下哪些作品对您的启发最大?(可多选) 《科学:无尽的前沿》 《觉醒年代》 《中国机长》 《阿甘正传》 《士兵突击》 《亮剑》 《绝密543》 《价值为纲》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熵减:华为活力之源》 《马世民的战地日记——从悍将到企业巨人》 《可可西里》 《千手观音》 《枪林弹雨中成长》 《国际商法》 《涉事之屋:白宫回忆录》 《西点军校领导魂》 《揭开战争迷雾》 《失去的胜利》 《超限战》 《南方周末》 提交
1、书籍《科学:无尽的前沿》
《科学:无尽的前沿》是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是人们看懂美国科技政策的由来、科学发展的路径以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著作。
该书中文版2021年出版。在书中收纳的《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一文中,任正非曾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国家,特别是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上,有特别独到的优势。我们今天的科研状况很像二战前的美国,二战前50年时间,尽管美国产业已经领先全球,但在科研上充满功利主义,不重视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大量依赖欧洲的灯塔照耀,利用欧洲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短平快的产业。”
“罗斯福总统的科技顾问范内瓦·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提出要重视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研究,面向长远,逐步摆脱了对欧洲基础科学研究的依赖,从此,美国基础科学研究远远领跑全球,形成若干重大突破。”
他2023年在“难题揭榜”火花奖公司内外的获奖者及出题专家座谈会上再次推荐该书:“我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范内瓦·布什有本书《科学:无尽的前沿》写得挺好,科学就是无尽的前沿,未知的才叫科学。从这个角度,教育和科学是一样的,教育不一定要有准确答案,准确答案不一定是学校的需求。”
2、电视剧《觉醒年代》
2021年5月,与华为2020年金牌员工代表座谈时,面对员工“与国外供应商接触有很大阻碍,并且越来越难”的提问,任正非表示:“首先要好好合作,诚心诚意与别人合作。工作本来就很难,没有困难,凭什么你们要拿这么高的工资?有困难,就说明我们做得了,别人做不了,说明了我们的价值。”
他说:“人类社会没有哪一步的前进是容易的。我建议大家看一看《觉醒年代》,在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陈独秀为了推动革命,脱下长衫,走入工农,到工厂去教工人们识字,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传播革命道理。百年来我们走过了多少曲折。这么重要的电视剧,大家一定要看。”
《中国机长》剧照。
3、电影《中国机长》
2019年国庆节前一天,《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田涛接到任正非一个电话,说他刚看完《中国机长》,从电影院出来,控制不住地流泪了。
几小时后,华为一位高管发微信给田涛:“老板今天看了《中国机长》,很兴奋,说与华为很像,要大家都去看。看来,他又找到新的兴奋点了。这就是带团队的领导力啊!”
任正非在国庆节前发动的观影活动在华为数千位中高层管理者中快速发酵,并且迅速在十几万员工中扩散开来。
从这部电影中,田涛看到的是华为过去30多年的苦难史,想到的是一个超级大国对华为的全面围剿。他把任正非、华为高管们与身处万里高空、零下42度低温、毫无遮挡地被风击雨拍的机长、机组成员相比较,认为他们共同的一点是骨头很硬,意志很坚韧,信念极端顽强——我们一定能挺过去、冲过去。
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4、电影《阿甘正传》
吴春波曾在书中写道,任正非最欣赏的两个人,一个人是国外的阿甘,一个是国内的许三多。
任正非2013年指出:“华为的成功没有秘密,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精神就是目标坚定、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这个社会聪明人太多,要做阿甘,要傻一点。”
2014年4月,在与巴西代表处及巴供中心座谈会上,任正非提出:“多一点阿甘精神,一步一步积累正能量,越困难的地方越锻炼人,要坚持干部内生,破格提拔,去除冗余,激活组织。一个年轻人呢,不要太多地去感觉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无私的贡献最终也会有结果的。……我认为人只有走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以后,才能把负能量变成正能量。我认为要奉劝年轻的孩子们就是像阿甘一样傻一点,相信正能量,努力汲取正能量。等你地位高了以后,思想丰富了,哲学思想成熟了,你再去接触负能量,你可以把负能量变成正能量。”
2014年6月,他在德国与团队座谈时说:“阿甘是最伟大的人。阿甘精神就是傻,相信领导,按领导的话干,不挑领导的刺。一个年轻人相信这些以后,他就是傻嘛,上级也觉得他傻,所以让他当了排长,又当连长、营长、团长,最后又有机会当了军长。所以我说,傻一点,做阿甘没有坏处。”
5、电视剧《士兵突击》
2006年底,电视剧《士兵突击》开播,剧中那个从“龟儿子”、“孬兵”一路成长为“兵王”的许三多,和他的“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要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等经典台词,打动了无数观众。
任正非曾向干部推荐《士兵突击》,并希望员工“要多看看《士兵突击》,要像许三多那样把我们的基础工作做扎实”。
6、电视剧《亮剑》
《亮剑》的主角是李云龙。
多年来,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经常提到李云龙:“我们考核的目的是让李云龙去打战,结果我们考核把李云龙管成小绵羊了,有什么用呢?”
“历史上的英雄大多数都有点‘吊儿郎当’,像李云龙那样,因为他抓的是主要矛盾,其他方面可能有缺点。”
“要明确从实战中练兵选将,在识别南郭先生和铲除平庸的同时,要提拔李云龙式的干部。李云龙式的干部是实战出来的,不是考试、述职评出来的。”
“进攻一定是会有错误的,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失败,你们不怕说错话就是攻击前进。李云龙一辈子就是犯错误,我需要李云龙这种犯错误的干部。”
7、电视剧《绝密543》
2017年,在《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沟通会上的讲话中,任正非提出:“考核要形成一种共同的奋斗精神,像我们过去的‘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像电视剧《绝密543》部队那样全营一杆枪(光它一个营就击落了四架U2飞机,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用导弹击落飞机的典范)。”
他向公司的干部推荐了这部电视连续剧,并要求三级以上的管理团队写出学习心得。
2018年3月21日,在产品与解决方案、2012实验室管理团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任正非提出:“‘全营一杆枪’的目的就是要打下飞机。对公司来说,只有商业成功,才能说明市场销售与服务好,才能说明产品有竞争力,也才能说明技术领先。”
吴春波在书中统计,任正非推荐过大量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除了《亮剑》《绝密543》,还有《人间正道是沧桑》《高地》《国家命运》《甲午战争》《从奴隶到将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莫斯科保卫战》《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车轮滚滚》《南征北战》《潜伏》《巴顿将军》《重庆谈判》《最后一战》《仰角》等。
田涛曾写道,《上甘岭:最长的43天》这部纪录片任正非反复看了无数遍,就像他若干次参访诺曼底一样——上甘岭战役与诺曼底登陆战役都是人类意志史的奇迹。
8&9书籍《价值为纲》、《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出版于2012年。在该书的献词页,任正非写下了“视野、意志、品格”6个字。
视野就是敏锐的嗅觉,意志就是强烈的进攻意识,品格就是胸怀他人,就是团队精神。
以客户为中心就是嗅觉,以奋斗者为本就是强调进攻意识,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指的就是团队奋斗。
任正非2014年曾表示:“我看社会上评价《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的时候,外部都是赞扬的,华为都是批判的,我觉得这就是有希望的!华为的员工真可爱,敢于批判自己的公司。这就是我们公司永远生存下去的基础。我们如果没有自我批判,迟早会死亡。”
2017年,他在第四季度地区部总裁会议上说:“希望高级干部带头读书,今天我送给你们两本书,一本是黄卫伟的《价值为纲》,一本是田涛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最近出的浅褐色封面版。这两本书写得好,融合了他们个人的心血,你们认真去读,也号召员工多读,相信能悟出很多道理。 ”
10、书籍《熵减:华为活力之源》
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任正非发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同样的规律,他在讲话中经常提到熵。
在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再不能做功,这个过程叫熵增,最后状态就是熵死。
熵减使系统更有序,功能增加,前提是开放。负熵是带来熵减效应的活性因子,能产生能量。
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结构。任正非在2011年在公司市场大会上说:“公司长期推行的管理结构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我们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过耗散,使我们自己获得一个新生。什么是耗散结构?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任正非2018年为华为大学著的《熵减:华为活力之源》作序:“当我们用水泵把水抽到高处的时候,是用外力恢复它的能量,这个熵减过程多么痛苦呀!……人的熵减同样。从幼儿园认字、弹琴到小学学数学,从中学历史、物理到本科、硕士、博士,考试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毕业了,又要接受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挤压。熵减的过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结果都是光明的。从小就不学习,不努力,熵增的结果是痛苦的,我想重来一次,但没有来生。人和自然界,因为都有能量转换,才能增加势能,才使人类社会这么美好。”
11、书籍《马世民的战地日记——从悍将到企业巨人》
马世民(Simon Murray)是英国人,1940年出生,比任正非年长4岁,被任正非称为“永远的老师”。
马世民19岁时加入法国外籍兵团服役五年,退役后加入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工作。该书是一本关于爱、战斗与死亡的成长之书,讲述了马世民参加法国雇佣军“艰难困苦”的五年,同时也是“破茧成蝶”的五年。
2012年,任正非为该书作序,这是他第一次为他人的书作序。他写道:“2012年9月7日,马世民在伦敦的办公室请我们吃饭,指着高1000多英尺全玻璃的碎片大厦(The Shard)说,三天前,他用绳索从那个楼上爬下来,这是奇人的又一斑。这可是一位72岁的青年人啊!”
他说:“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马世民对当代青年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实在丰富的老师。我不知道他在全世界有多少产业,怎么飞的,如何分配时间的,值得我学习的还多得很。”
12&13、电影《可可西里》、舞蹈《千手观音》
《可可西里》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电影,由陆川导演,讲述了一位记者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反映的主题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2007年6月,任正非在与新员工座谈时提出:“华为文化是什么东西,我也讲不清楚了,它的包容性,这些年来把别人好的东西都吸纳进来太多了,我解释不清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人问我,华为文化形象描述一下是什么,我想了半天讲不出来。这次,我看了《可可西里》的电影,以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我想他们的精神就叫华为文化吧!在华为,是以奋斗者为本!”
《千手观音》是2005年春晚的一个舞蹈,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绎,由邰丽华领舞。
《千手观音》感动了任正非。他在《把财经管理体系建成跟随公司业务快速变化的铜墙铁壁》一文中说:“差异化产生的命运差异,不是宿命,人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的。要教育员工正确认识社会差异的客观性,只有通过主观的努力,通过自身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这样才能减少与他人的差异,对于一味抱怨、期待他人减少差异的人,等待他的只能是更大的差异。”
任正非把可可西里精神与“千手观音”精神并列,把它们作为华为精神的象征。
14、《枪林弹雨中成长》
该书的扉页上有句话:人生攒满了回忆就是幸福——任正非。
该书由田涛等主编,讲的是华为市场员工奋斗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员工的亲身经历,充满了血和泪的传奇,但也处处洋溢着强烈的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气息。
2017年,任正非在华为消费者BG年中市场大会上说:“《枪林弹雨中成长》这本书给华为公司的正面形象宣传起到一定作用,其实消费者业务十几年的历程也是痛苦的,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有非常多的故事。
大家努力工作、努力转型,这种苦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写一本书给你们每位员工读。无论拉美、中东……,无论成功、失败,都是故事,像一盏指路明灯,讲给大家听,可以教育战略预备队,可以团结几万员工共同奋斗。 ”
15、书籍《国际商法》
2017年,任正非在华为消费者BG年中市场大会上向员工推介该书。
他当时说:“我在创立华为时读过很多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国际商法》,这本书是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总结,把渠道管理、代理商管理、代理商权力……都讲得很清楚。分销、代理其实不是操作方法,就是一个法律。一边是货物,一边是客户,中间连接的是法律。”
“消费者BG员工要认真学习《国际商法》,多数人可以读简版,并且要对干部进行考试,没有读懂的人不能在分销、渠道等岗位担任领导职务。要真正成为分销系统的战略家和战役管控者,没有学好《国际商法》,那就是迷糊的。 ”
16、书籍《涉事之屋:白宫回忆录》
作者博尔顿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曾是最受关注的“鹰派高参”,他的办公室距总统椭圆形办公室仅一步之遥,对白宫内部运作自然相当熟悉,更是亲身经历过特朗普任内许多重大和私密场合。他著作的该书2020年6月上架。
任正非2020年8月底在与战略预备队学员和新员工的座谈会上推荐了该书。
他说:“博尔顿的新书《涉事之屋:白宫回忆录》网上已有,你们可以看一看,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他是伟大的国家主义者,敢于把问题揭露出来,希望美国变好,虽然他的观点我们不一定认同。”
17、书籍《西点军校领导魂》
1998年,任正非向华为大学推荐《西点军校领导魂》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细节中都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企业中没有什么小事,件件都生死攸关。做好每一个细节,危机也会为我们让路。”
西点军校即美国陆军军官学院,创办于1802年,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
田涛曾在书中写到:“20多年前初识华为,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许多华为员工在读《西点精神》《西点军校》《西点法则》这一类图书。”
2019年11月26日,在接受CNN记者采访时,任正非谈道华为向西点军校学习的内涵:“作为一个企业,需要有组织、有纪律,不能是一盘散沙,这点我们是向美国西点军校学习的。西点军校的老校长我见过,我对他说,‘我年轻时候对美国西点军校就非常崇拜,崇拜西点军校的管理方法、教育方法,崇拜西点人的努力奋斗’。”
他说:“我们在公司早期建设中大量引用西点精神和方法,特别是末位淘汰,但是以前末位淘汰的打击面太大了,把普通员工也纳入末位淘汰系统,过分残酷了。现在才明白,我们需要淘汰的是管理者,而不是普通‘士兵’,通过对管理者的淘汰,把压力传递到他的管理工作上去,我们就进步了。”
18、书籍《揭开战争迷雾》
任正非多次向干部推荐《揭开战争迷雾》一书,这是一本美军第6舰队指挥官比尔·欧文斯等人对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的反思与复盘的著作,是在战争取得胜利后对美军的系统批判。
该书的中文版在2009年出版,集中讨论发生在军事领域的革命及之会对美军军事力量建设产生何种影响。
19、书籍《失去的胜利》
作者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略家,是二战期间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该书详细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该书的中文版于2013年出版。任正非2014年在内部会议上说道:“曼斯坦因的《失去的胜利》讲到‘不要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了战略竞争力量’。我们公司一定要抢占战略目标的成功。……优质资源向优质客户需求倾斜,要放弃一部分低端客户需求。”
他多次强调聚焦主航道,抢占战略机会点。
他表示:“什么叫主航道?长江洪水发力时,中间水流速度最快、力量最大,就叫主航道。”“别人难以替代,又可以大量拷贝使用的就叫主航道。你们给人家定制化了以后,没有被再次拷贝使用,卖的时候也没有卖太高的价,后面的维护价格也没有提起来,不是主航道!”
“公司战略主航道中的每一个不可替代的点都是战略机会点。”“华为还要持续走向开放,只有开放才能获得战略机会点,占据了战略机会点谁都会支持你,没有战略机会点,就无路可走。”
20、书籍《超限战》
《超限战》1999年出版,该书预言了“9·11”事件的发生,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学员必读书目,被美国海军学院列为正式教材。
该书作者之一乔良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超限战的思维是你来坦克,我用飞机,这就是田忌赛马的智慧。超限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错位思维,而不是对位思维;其二是错位,即不进行对位式博弈,也可称为不对称博弈。
任正非2014年在华为人力资源工作汇报会说:“你们要去研究一下美国军队变革,乔良写的一本书叫《超限战》,军队的作战单位已经开始从‘师’变成‘旅’,作战的能力却增强很厉害,而且美国还在变革,未来的方向是,作战单位有可能从‘旅‘直管‘营‘,去除“团‘一级,还要缩小成‘排‘、‘班‘……。班长可能真就是‘少将”或‘少校”,因为一个班的火力配置很强(巡航导弹、飞机、航母……),就没有必要大部队作战。”
《南方周末》头版对代课教师的报道。
21、《南方周末》
吴春波在2018年出版的《华为没有秘密2》一书中写到:“任正非的办公室门后,一般张贴着他长期关注的问题,“我亲见的有华为事业部运行模型图,有某期的华为内刊《管理优化报》。近些年贴着的是一张2013年9月15日的《南方周末》,头版的文章是《云南十万代课教师的最后一道“证明题”》。”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持续地追寻真相、关注命运、思考历史、表达主张,锲而不舍地记录、参与乃至推动社会进程,曾持续报道西部代课教师的艰难处境,将数十万代课教师的认定与补偿问题引入公共视野。
任正非出生于教育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在关心华为之外,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教育。
2016年,任正非34年后重新走进人民大会堂,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以很大的篇幅谈教育问题:“我们国家百年振兴中国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老师。”“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我们要更多关心农村教师与孩子。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应成为基本国策。”
2016年,任正非转发了《南方周末》记者写的一篇文章《士官长改革,等待兵的逆袭》,并撰写了按语:“我司也应使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成为‘士官长’,例如各种技师指导、签证指导、入户指导、支付专家、仓库长等。也要允许职级错位,过去硬性规定的十三级分水线是否可以改变。在十八级到十三级中,让有实践经验、有能力的人与理论基础雄厚、业务流程熟悉的人一同在确定性领域担负起责任。这样是否合适,请各级部门思考。”
2006年1月,任正非推荐南方周末的《给父母洗脚》一文称:“这篇文章十分感人。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爱的真正含义。”
在这一年的新春献词中,他写道:“春节期间我们全体员工能否给自己的父母洗次脚,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爱亲人,一个不爱亲人的人,很难爱别人。…… 华为的员工,也要有自我牺牲精神,事事斤斤计较,很难想象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会像金融危机中韩国人民去倾家荡产救国家一样地救公司。爱自己,爱别人,爱公司,从小事做起。一个人要先爱别人,别人也会爱您的。”
参考资料:
1、田涛.《理念·制度·人:华为组织与文化的底层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2、黄卫伟.《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吴春波.《华为没有秘密2》[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4、吴春波.《华为没有秘密3》[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5、吴春波.《华为管理哲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4.
相关报道:
南方+记者 马芳
图片源于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