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菜篮子”,日日“鲜”上市 | 岭南特产看罗定蔬菜

南方+

“泷江缓缓地流淌/承载多少过往/我爱上这个叫罗定的地方……肉桂飘香漫山过/泉耕稻米香四方/多么美丽。”在《罗定欢迎你》的旋律中,一个美丽的城市形象浮现。

石牛山、文塔、学宫、凤凰花等符号现身,长岗坡、金银湖、龙湾瀑布、名人故里、能咕话、肉桂、泉耕米等标志依次“露脸”,构成一幅丰饶的图景。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凝聚罗定风土精华的“土特产”了。

青山与曲水交织,让这里的蔬菜别有一番风味:爽脆味冲的辣椒、香糯的七彩玉米、“饱饮”泉水的西洋菜、肉厚爽脆的镜菜。日日鲜、天天见的各式蔬菜,丰富了罗定的“菜篮子”,鼓起了罗定人的“钱袋子”,农业强的故事就在这一棵棵新鲜蔬菜里书写。

受访者供图

物产丰饶

“水灵灵”的滋味

“粤西聚宝盆,两广桥头堡” ,这句话勾勒出了罗定的地位。罗定盆地是广东最大的盆地,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特别的盆地性气候彰显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坐拥江河、峰林、峡谷、瀑布、温泉、溶洞等风光,勤劳的罗定人探索着自然资源的可能性,日积月累探索形成了肉桂、稻米、豆豉等优势产业。

一句“北五常,南罗定”广为流传,可见天下食客对罗定大米的认证和信赖。本地大米,配上一桌特色菜,好滋味让人不禁感叹罗定人的“幸运”,这里出产的蔬菜和蔬菜加工品可不少——

罗镜镇,土壤肥沃,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在400亩的缘安生态蔬菜基地,白菜、叶芥菜、油麦菜、豆角、草莓、香水柠檬等果蔬一年四季不断。

作为广东三大著名腌菜之一,罗镜镇的镜菜迄今已有500年历史,有三种不同品种,常用作上等佐料,配鱼肉类、猪肉类食物蒸煮,以清甜爽口、风味独特、肉厚爽脆、芳香浓郁而闻名,外销珠三角及外省地区,销量从不用愁。

罗定粉葛扣肉,被传为“正气”菜而久负盛名。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粉葛与五花肉相得益彰。此菜最关键的原料就是粉葛,在素龙街道和围底镇都有种植,从“南葛北参”的美誉可见其营养滋补的功效。

广东人不能吃辣?这是个过时的刻板印象。广东人不仅吃辣椒,还种辣椒。

在罗定,名菜酿三宝少不了辣椒,在围底镇、金鸡镇、连州镇、生江镇,荒山变身亩产万斤椒田的实践真实上演,有朝天椒、杭椒、椒中玉等多类品种,鲜辣椒不仅供本地市场,还与省外多个市场建立了稳定供销关系。

今年六月,华石镇“五彩缤纷”的玉米田迎来丰收,这里出产的玉米格外香糯可口加上颜色丰富,得名“七彩玉米”,仅荔枝埇村就有2.5万公斤。另一边,在素龙街道凤塘村,经过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300亩水果玉米在今年四月喜获丰收,为城市餐桌带来新的甜蜜,据统计,罗定市今年春种水果玉米达到8000亩。

如果把目光移到苹塘镇,就能发现藏在美丽田园风光里的海惠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这是云浮市引进佛山市的首个对口帮扶项目,项目规划占地总面积3000亩,设蔬菜种植区、温室大棚育苗区、现代农业科普观光区等6个功能区。

值得一提的是,苹塘镇内没有河流流经,隔离了外来污染源,生态园灌溉全用山泉水,尤其是这里的西洋菜,由长年18摄氏度的清泉滋养,一年四季常有,清甜可口,以“无公害泉水蔬菜”的品牌畅销四方。

与苹塘类似,䓣塘镇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清水秀,泉眼遍布,正是古法制酱油的最佳场所。以蛋白质含量39%以上生态有机大豆作为原料,遇上古法酿造,晒足220天,成就天谷酱油之美名。

产业化探索

“火辣辣”的市场

作为肠粉发源地,罗定拥有纯粹传统的肠粉制作技艺。

本地稻米磨浆,加上本地花生油,配上简单的酱料,鲜嫩爽滑,浓厚鲜香,好一口地道的罗定味!如果再点上豉油辣椒圈,又是另一种舒爽香辣风味。

可见,罗定人是能吃辣的,是需要辣椒的。近年来,罗定辣椒产业体量快速增长,不仅供本地和周边市场,更和省内外更大市场联动,带动了种植、销售的成长。

原来,在绿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积极带动下,罗定市多个乡镇建立了辣椒种植示范基地,成功带动了周边群众参与辣椒种植,形成了辣椒种植、采收、分拣、储运、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2023年,罗定全市辣椒种植面积约7000亩,2024年春种辣椒约3000亩。

罗定辣椒产业的发展,盘活了撂荒地,又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可谓乡村产业的一次“火辣”尝试。

农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在技术加持。罗定近年来在这方面积极作为。

为推广玉米种植,荔枝埇村派人到省农科院学习,并带回200多公斤的“七彩玉米”种子,分发给50余户村民种植,3户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超20亩。

一年四季,罗定市素龙街道赤坎村蔬菜种植基地里,数百亩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得益于良好的合作机制——素龙街道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投资者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实现了多方共赢。2023年,该基地蔬菜总产量达90万公斤,日均销售量超过2400公斤,为当地30多户农户提供了百余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海惠生态园的探索则更加多样化。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农民土地1500多亩,配置了大棚、自动灌溉、机械、冷库、检测中心、配送车间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现在,园区每天生产优质蔬菜4万多斤,除小部分本地市场消化外,大部分销往广佛等珠三角城市。

多年来,苹塘镇探索村企共建模式,引导广东海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不仅返聘农户务工,全年增收3万元以上,还辐射带动农户1300多户,种植蔬菜4500多亩,户均年增收5500多元。

现代化发展

“热滚滚”的前景

今年国庆假期,一场盛大的龙舟赛拉开了节庆的序幕,“千人同食龙舟饭”活动在罗定泷江河畔同步举行。

龙舟饭以罗定盆菜形式烹煮制作,主打一个乡村特色美食“集聚”,除了绉纱鱼腐、猪手、白切鸡、锅鸭、扇贝等,更少不了粉葛、镜菜的点缀。另一边,美食夜市上,“土特产”同样是重头戏。

看龙舟赛,眼笑眉舒,吃龙舟饭,津津有味。把城市热门事件与“土特产”联系,彰显了运营者的巧思,更揭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秘诀——不仅是“种好”产品,更要“讲好”故事。

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接二连三”的思路。

在苹塘镇,海惠生态园正加快核心区基地建设,奔着“建设核心区基地1000亩,年产值2亿元”的目标提速前行,还通过发展农业公园旅游,谋划发展“三产融合”农业,与龙龛岩摩崖石刻等景点一起形成了一条田园精品游线路。

在罗镜镇,当地成功打造了集蔬菜育种、技术推广、种植、加工、销售、冷链配送、品牌运营等于一体的专业化蔬菜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共种植蔬果面积1.5万多亩,与学校、工厂、农贸市场、超市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通蔬菜销路,在品牌创建和规模化生产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年产值近1.5亿元,并将继续延伸产业链,修建农家乐,往旅游观光度假农业方向发展。

在䓣塘镇,天谷农业“线上+线下”双开拓,通过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带动了多个村委投身辣椒、黄豆种植千亩以上,并完全保证销路。

在华石镇,荔枝埇村党总支通过网络平台、乡贤力量等渠道加大宣传,并与佛山南海商会和深圳罗定商会签订帮扶协议,让“七彩玉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泗纶镇双德村,罗定市农业局提供了优质的“西瓜红”番薯苗,得益于高海拔和昼夜温差大的地理气候环境,这里的番薯淀粉含量更高、个头更大,品质和口感均远胜于其他地区,让昔日荒废的土地变为“黄金宝地”。

更有许多镇街通过土地的转型方式,盘活撂荒地和闲置土地,不仅让种植户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

小结

今天的罗定,古韵与现代互相交融,丰饶物产与特色产业互为支撑,一棵棵蔬菜,是大自然的馈赠,农人们用辛勤和汗水回报这片土地的滋育。本地产的蔬果,不仅为罗定人乐享,更走上了大湾区的餐桌,彰显富农兴村强镇的可能性。

【“土特产”档案】

云山巍巍,泷水悠悠

一方水土精华凝聚

成就“日日鲜、天天见”的清甜蔬果

水灵灵的蔬菜,天擦亮就从罗定的田里采摘

上午供本地市场,当天便能送达珠三角等地

爽脆镜菜、清甜玉米、可口辣椒

泉水西洋菜、软糯粉葛、甜蜜番薯

各式蔬菜为罗定人的餐桌增色添味

如今,当地政府部门蓄力推动

公司、基地、合作社等主体涌现

在专业技术的加持下,辅之以现代化运营

蔬菜业形成了“种植、加工、文旅”融合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202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

2024年春种蔬菜4.5万亩

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往期推荐:

稻米:千年古邑,稻米飘香

豆豉:调味“扛把子”,热卖全球

肉桂:千年香料,让人对罗定“上瘾”

竹蒸笼:竹香四海,巧编致富

核雕:方寸之间,雕刻振兴

鱼腐:舌尖上的罗定,吃上一口会“愈富”

荔枝:醉美罗荔,传奇里甜蜜

罗定茶:有一抹滋味,叫罗茗飘香

佳果芬芳,让城市好甜 | 岭南特产看罗定果

出品:罗定市农业农村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云浮记者站

策划:雷贤辉

文字:崔洪铭

图片:受访者提供 资料图片

编辑 伍青 李卓
校对 郭晓波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