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第五届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澄海区隆都镇、潮阳区海门镇、潮南区两英镇、南澳县云澳镇4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这些规划是各镇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和编制相关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
据了解,规划严格落实汕头市各区县总体规划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要求,并结合各镇发展优势,提出镇级发展目标和总体格局。同时,谋划产业空间格局,统筹居住、公服、市政等要素的空间布局,落实“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规划等项目需求,提升各镇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作用。
澄海区隆都镇
打造省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
近年来,隆都镇聚焦创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目标,立足“奋力建设成全市乃至粤东地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发展定位,不断挖掘镇域资源禀赋,锚定“3+1+N”发展目标,突出“串珠成链”工作思路,全力推动镇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
近日,汕头市召开第五届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新版总规不只对城镇精准定位,还对耕地、生态、城镇开发等提出明确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未来隆都镇将如何摆正位置?
● 构建“一环一带,一核一轴”发展格局
2025年,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大幅提升;2035年,公共服务标准显著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改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2050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侨乡,广东省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潮侨红文旅休闲目的地。
以上,是未来15年交给隆都镇的使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成为创新力、宜居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卓越的美丽城镇样本。
此前,隆都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将“潮侨红”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推动镇域联动发展的蓝图,构建“一核(现代农业核心发展区)、一带(乡村振兴示范带)、一环(万里碧道)、多组团(重点工程与产业发展项目)”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而新版《规划》明确了隆都作为广东省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潮侨红文旅休闲目的地的定位。以做大区域、做强中心、做特乡村为导向,以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格局为目标,以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凸显隆都镇三面环江生态优势,构建“一环一带,一核一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环”为以北溪、南溪、莲阳河水系为载体的环形滨水生态廊道;“一带”指乡村振兴发展带。示范带以前美村为中心村,辐射境内重要交通骨干线路;“一核”为店市集镇区综合服务核;“一轴”是以安澄路传统城镇发展空间为依托的城镇高质量发展轴。
不难看出,新版《规划》与此前的发展空间布局息息相关,与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一脉相承。不同之处在于更细致了。
《规划》也进一步优化了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明确提出:优先保障重大平台和各类重要民生设施的用地需求,合理调整居住用地布局;引导工业用地向产业园区集中布局;预留重大交通设施廊道,对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线位进行空间安排。
● 打造“一带两区四基地”产业发展格局
《规划》覆盖隆都全镇总面积35.62平方公里,包括东山、南溪、上西、后沟、前沟、樟籍、前埔、鹊巷、福洋、后溪、下北、上北、前美、后埔、店市15个行政村(居委会),共1个社区及46个自然村。
乡村要实现各美其美,需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科学规划和内外兼修。
《规划》明确全域村庄类型,引导村庄分类建设。“城郊融合类”将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集聚提升类”则以乡村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特色保护类”以保护为主,再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产业方面,未来隆都将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发展个性化食品经济、“潮侨红”旅游文化两大特色产业,并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在此前提下,打造“一带两区四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分别为乡村振兴示范带,隆都村镇产业集聚区、大健康产业园区,狮头鹅优势产业基地、水稻连片产业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特色水果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明确将构建“镇区—重点村—一般村”三级结构的镇村体系。
其中,店市居委会及后溪、前美、鹊巷部分区域作为镇区,将强化其作为镇域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前美村及后溪村作为重点村,依托其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工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服务设施配建水平,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其他村庄为一般村,重点优化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
未来隆都的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村已呼之欲出。
潮阳区海门镇
加快建成汕头市临港产业创新示范区
规划“两带一廊一核心”总体格局,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新城、全域旅游高地,建立“公平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近日,汕头市第五届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潮阳区海门镇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笔者从该规划内容了解到,海门镇将加快建设成为汕头市临港产业创新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滨海特色城镇,提升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联城带村节点的功能作用。
■ 构建“三产齐驱”现代产业新城
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是海门镇打造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基础支撑。在该规划中,海门镇提出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新城,即衔接市、区级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紧紧围绕海门镇打造一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产业强镇、临港重镇、文旅名镇”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临港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
今年以来,海门镇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立足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总投资540亿元的华电二期、海上风电、花伴湾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形成能源、工业、文旅、乡村振兴、渔业渔港五大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强有力的服务保障,正提速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在海门镇落地、建设、投产。如在片区现有530多万千瓦发电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华能、华电投资144亿元增设共4台1000MW级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机组,两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总投资240亿元的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开展稳评等前期工作;占地2093亩的汕头市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预计年底启动规划建设;总投资10.5亿元的荣昌绿色智能纺织印染建设项目一期正式投产,成为粤东最大的梭织面料生产商;投资5亿元、占地122亩的锦泰水产实业产业园项目于10月开工,建成后将成为汕头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园区;总投资6.6亿元的佳美化纤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投资1亿元的正海润养殖高质苗种培育养殖基地已签订项目发展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随着重点产业项目的加快建设及投产见效,海门镇内逐渐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纺织印染集聚区、绿色新材料园区、山海农耕乡村振兴示范区、现代渔港融合区、莲花峰文化核心区、滨海能源产业区等多个特色产业集聚园,有力支撑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新城。
■ 建设富有活力全域旅游高地
海门镇是广东省典型的滨海城镇、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上的人文小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海门镇还提出建设富有活力的全域旅游高地。
加快推进“历史文化+渔港风情”游。海门镇将重点打造千户所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及渔港风情体验,通过历史遗迹、非遗传承、渔港风情、创新创意等方式活化利用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海门渔港风情特色镇,大力创建省美丽圩镇示范点。
加快推进“莲峰文化+滨海特色”游。莲花峰风景区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海门镇将通过对莲花峰景区及滨海长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集休闲、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圩镇客厅。这是该镇加快落实“百千万工程”七个一建设任务之一,打造美丽圩镇客厅建设要求的具体部署。
加快海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山海农耕——乡村振兴海门示范带”,串联外围8个社区、国家中心渔港经济区和莲花峰风景区,构建“双核两线五区”旅游空间布局,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特色和连片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海门镇将继续按照省、市、区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严格对标对表典型镇村创建标准,接续发力、久久为功。”海门镇党委书记卢庆丰表示,该镇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六乱”“三线”整治,高质量推进完成“七个一”升级改造和中铁建助力合作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绿美海门生态建设成效,推动海门城乡风貌迈上新台阶。
潮南区两英镇
产业向“新”而强 乡村增颜提质
水清、岸绿、景美,大溪奔流绕村而过,乡韵雅致。这里是潮南区两英镇,徜徉于此的村民游客无不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也是两英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的生动写照。
两英镇是中国针织名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也是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中心镇省级试点镇和汕头市工业名镇,以及潮南区“2+2+4”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和南山智慧产业片区建设的重要门户。
《汕头市南澳县两英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从城镇发展动力的重塑、存量空间的挖潜再利用、品质生活环境的塑造三个方面,积极推进两英镇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两英镇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构建转型期潮南区集产业率先升级、区域旅游集散服务、宜居环境品质于一体的枢纽型重点城镇,实现从工业重镇向枢纽强镇转型的总体发展目标。
◎ 构建产业空间赋能产业升级
两英镇地处潮南区几何中心,镇域区位优势明显、民营经济起步早,历史上曾是潮普惠三县市交界地区物资集散中心。经过多年发展,现今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产业为龙头,机械生产、包装印刷、精细化工、塑料制品、婴童用品、旅游用品、电脑绣花、灯具灯饰、家具家私等多业并举的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尽管多业并举的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已成气候,然而镇域经济体量不大,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的主导产业尚未成形,这给两英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带来了极大延展空间。为此,两英镇着力深挖龙岭、风华、高美三大工业片区建设潜力,分别将其打造为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新兴产业孵化成型大平台、“工贸一体”纺织服装新业态集聚地。
具体来说,占地面积1715亩的龙岭老印染厂房“工改工”片区分别为A、B、C、D四分区递进规划建设。首期A区项目建设8栋企业定制厂房、9栋通用厂房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占地702亩的风华工业片区一期建设云吉植物饮料、洪兴物流中心、添华无纺布、奇伟高端化妆品4个重点产业项目,二期建设浙江省义乌市潮汕商会企业发展区;高美工业片区聚焦打造产业链式集群发展高地。
对两英镇这来说,国土空间规划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布局?《规划》指出,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及重点产业项目分布,规划打造“两带三核四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两带”为大南山绿色康养带、创新高质量发展带;“三核”分别为南山智慧产业发展核、潮南教育服务核、两英城镇综合服务核;“四区”分别为南山智慧产业片区、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两英城镇综合服务区、大南山生态文旅区。
◎ 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家园
两英镇虽是工业大镇,但“大农村小城镇”的基本格局并未有根本性改变,农业、农村能否集聚资源、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两英镇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为把发展短板转化成潜力板,两英镇结合各村(社区)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经济,加快本地农特产品商业化、产业化,探索“超市+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搭建“农产商超”对接平台,推动更多高附加值农特产品获得“圳品”认证、走向大湾区市场。同时,推动特色农产品与红色文旅、净菜包装、预制菜生产等新兴产业有机结合,打造完整的农特产品开发销售产业链,着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新农村业态发展格局。
此外,《规划》还提到,将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区、重点镇、产业园区及村镇产业集聚区集中。在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重要平台。
村庄道路是村民日常生活、劳作、出行的必经之路,一头连着乡村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幸福。《规划》指出,两英镇以“四好农村路”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至2035年,规划全面推进建制村双车道公路改造,不低于四级公路建设标准;完成通村(组)硬化路,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原则上采用四级公路标准。
南澳县云澳镇
向海发展有了新的“起锚地”
村庄内外山水环绕,田园美景尽收眼底;农家小院幽雅静谧,村头巷尾整洁有序……行走在云澳镇,山绿、水清、村美,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情、静谧闲适的故里乡愁。
云澳镇位于南澳县东南部,面积449.51平方公里,镇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所在地之一。2023年11月,云澳镇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名单,为镇域大发展、镇村大建设、乡村大振兴带来新机遇。
云澳镇以“活力港区、海丝明珠”为目标愿景,打造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历史文化风情渔镇。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近日在汕头市第五届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围绕南澳县“国际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和美海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市性质,以“活力港区、海丝明珠”为目标愿景,将云澳镇建设成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历史文化风情渔镇。
▌发展“渔旅+”多业态
云澳镇依山面海,是南澳县的渔业大镇,经济基础主要建立在渔业和旅游业之上。近年来,云澳着力发展现代渔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走出了一条渔业转型升级、渔村焕发生机的新路子,还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带动当地及其周边地区渔业经济的发展。
云澳渔港是海洋渔业向海发展的“起锚地”,2009年获批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项目,跻身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的15个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行列,成为汕头市全市唯一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是南澳国家级沿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规划》,未来云澳将打造“一带三片区三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三片区之一的渔港经济发展区,以建设具有鱼米风情、渔家灯火的特色小镇,创造渔乡风情小镇新活力为目标,依托云澳渔港现有的渔业基础条件及云澳片区资源条件,形成电商贸易、冷链物流、文化创意、美食体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业态组合,构建多业态延伸的渔港综合产业区,打造一处集现代渔业、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渔乡风情小镇。
除了渔业,旅游业也为云澳镇经济发展赋予了更多可能。该镇拥有十里银滩、三囱崖灯塔、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水下文物保护区、云盖寺、宋井风景区、云澳港口石拱桥等旅游资源。根据《规划》,云澳着力建设渔乡风情旅游示范镇,构建3大类5小类旅游产品体系和“一带、六区、多节点”旅游空间布局。同时,打造4条旅游精品廊道,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微整形”让老街区换新颜
区域内美好宜居城乡空间如何来营造?如何“内外兼修”留住乡愁?
在云澳,有一条主干道名为台湾街,它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全长1.8公里。多年来,这条主干道两侧存在建筑立面杂乱无章、交通组织混乱和文化服务功能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城乡环境。
2023年12月,云澳镇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启动实施台湾街外立面改造提升。该项目由中建七局国际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施工建设,实施台湾街沿线建筑外立面改造装饰、三线落地、配套设施建设、河道景观提升、口袋文化公园建设、沿街IP形象设置、网红打卡点设置、地面景观及慢行步道提升等工程。
如今,通过“微整形”方法,云澳以一种更为弹性和灵活的方式,把文化“装”在台湾街这个容器内,用建筑、景观的语言描绘别具韵味的风情街区,让整个街区散发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力量,打造有故事、有底蕴的街区。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活动空间,云澳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实施镇文体中心、镇三囱崖景观提升工程、云祥村露营娱乐休闲体验营地,为云澳拓宽公共活动空间,让各类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南方+记者 郑淼鑫 黄嘉锋 张伟炜
通讯员 肖树鹏 林坤河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