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毁庄稼、上街道、闯民宅……近年来,野猪频频伤人毁物,如今又闹出人命。
10月29日,铁路南京站发布通报称,10月27日傍晚,一头野猪侵线并与列车碰撞导致停车后,一名随车机械师下车排查处置故障,不幸被邻线列车碰撞后身亡。
铁路南京站:野猪侵入高铁联络线与列车相撞,机械师下车查看被撞身亡
一
此事极具关注度,一方面是因为事发地野猪泛滥问题较为严峻,据当地媒体报道,近三年南京涉野猪警情累计接报1913起,主要是动物侵扰和交通事故,野猪入侵铁路线路的情况也不罕见。
在当地早年就开始在防控野猪方面投入了相当精力的情况下,野猪撞高铁造成严重连锁后果,让人对一条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也让人对猪害之大、治理之难感到担忧。
另一方面,南京只是人猪冲突的样本之一。早在2021年,国家林草局就表示,野猪已成为致害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截至目前,我国26个省份857个县区存在野猪致害情况。
野猪致害在农村主要是破坏农作物、药材林果,在城乡接合部主要是威胁当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生命财产安全。此次极端事件的出现,再次提醒了人猪冲突应该引起更多重视。
二
野猪泛滥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随着我国不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持续改善,拥有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等超强“出厂设置”的野猪,在没有人为猎杀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甚至泛滥成灾。这也是2023年野猪被调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重要原因。
也与野猪缺乏天敌有关,比如虎豹豺狼。
从更大范围看,在特定地区,猴子袭击人、貉在小区定居、蟒蛇偷食家禽等频繁发生,同样有顶层捕食者缺位这一重要原因。野猪也好,其他伤人毁物的动物也罢,表面上看是动物与人类的“领地之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出现了某种平衡问题。
故而,最根本的治理要回归到生态链的流动和平衡上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
与此同时,科学防控也是减少冲突的重要一环。
揆诸现实,野猪被调出“三有”保护名录,意味着野猪的猎捕不再需要申请和审批,多地为控制野猪数量想了不少办法,如招募野猪猎人、养猎犬抓野猪,但不同程度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如何对猎捕进行监管、怎么避免误伤其他野生动物,也还需要不断探索。
在此背景下,肇事补偿尤为关键。一位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坦言,近几年野猪导致该县7人遭到人身伤害,7人均得到了补偿,但对于农林经济作物损失,并未进行过补偿,“(568个村)里边大多数都有野猪的问题。如果要把农田损失算进来,根本没有办法补偿。”
对于财政紧张的地方而言,补偿难以落实并非个例。
越是这样,越要加强预防。国家林草局今年2月发布的《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强调“预防为主”基本原则,提出“在野生动物致害频繁、对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依法因地制宜建设脉冲电围栏、阻隔栅栏、隔离壕沟、植被隔离带等隔离防护设施和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促进高新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提高预防预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决野猪等致害补偿问题,一个重要思路是运用保险,即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机制。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也平衡好城市发展和动物保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