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站镇大站社区,昔日的200亩滩涂水洼地,如今变成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甘薯地,这是大站镇大站社区发展甘薯产业,实施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带来的喜人变化。
一直以来,甘薯在英德24个镇(街)都有种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规模小,加之村民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难以发展规模化种植。
近年来,英德市把甘薯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精心培育,通过规模化种植、科技化支撑、多元化服务等措施,大力实施甘薯产量提升行动,推动甘薯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增长点。2024年,全市种植甘薯面积2.4万亩,预计鲜薯产量达2.6万吨,综合产值超1亿元。
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
全市种植甘薯面积2.4万亩
“在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中,我们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模式,依托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引进广东薯香农业有限公司秋种甘薯。”大站镇大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冯伍金介绍,甘薯种植由公司提供薯苗、技术并且保底收购,亩产收益过千元。
大站社区通过托管农户撂荒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村集体为企业提供统一流转撂荒地服务、企业向村集体支付一定比例服务管理费的模式,全力推进耕地撂荒复耕复垦,加快小田并大田,通过土地连片整治,唤醒“沉睡”土地,变成“活资产”,既增加了农户撂荒地流转收入,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积累,为推动强村富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目前,大站社区已完成撂荒地复耕400多亩。
在英德大洞镇大田村大坪片的甘薯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甘薯叶正随风摇摆,再过一个月,这片甘薯将迎来丰收。
“这60亩原来是撂荒了十多年的耕地,在2022年,我们把土地都整合起来,种上了甘薯。”大田村党总支书记王国荣介绍,甘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易种植,撂荒的耕地大都是旱地,种植甘薯是不错的选择。
大田村甘薯种植项目是2022年英德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入库项目之一。大洞镇充分发挥生态镇的资源优势,在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挑选了西瓜红、板栗薯等品种进行种植,年产量达40—50吨。
工人正在制作番薯干。陈咏怀 摄
为了增加附加值,该镇还利用加工车间制作成番薯干,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洞镇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大田村经济合作社流转,整合大坪片的撂荒耕地,聘用本村农户进行种植,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18人。
2024年,全市种植甘薯面积2.4万亩,预计鲜薯产量达2.6万吨。陈咏怀 摄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甘薯产量提升行动,甘薯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宠”。英德市发展地瓜产业集群,实施“英德甘薯”品牌战略,扶持壮大甘薯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正逐步擘画出英德甘薯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目前,全市种植甘薯面积2.4万亩,预计今年鲜薯产量达2.6万吨。
当前,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甘薯产量提升行动,甘薯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宠”。
扩大种植规模
小甘薯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在过去几年里,英德成功引入了多家专业农业公司,如广东薯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淇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匡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及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大站、连江口、沙口、望埠等多个乡镇开展规模化种植甘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薯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英德连江口镇广东薯香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1600多亩甘薯一片翠绿,连日来,员工们正操作无人机忙着给甘薯喷洒农药,预计11月底至12月初将迎来丰收。这是返乡创业人才谢国贤用八年时间,把一个最常见的乡村农业产业打造成的乡村振兴大产业。这些年随着甘薯生意越做越好,他先后创立了清远谢氏食品有限公司和广东薯香农业有限公司。
连江口镇下步村村民黄洋东种植甘薯80亩,甘薯成熟后,将由清远谢氏食品有限公司上门回收,产值预估每亩3500至4500元。“以前这80亩地基本都是荒地,只在一小块地种了些水稻、瓜果供自己吃,没有规模种植用于销售。”黄洋东说,今年种了甘薯以后,行情好,每亩能挣1500至2500元,一年预计增收12万元至20万元。
“今年我们直接种植甘薯面积共3600亩,其中英德种植1600余亩,江西吉安县1080余亩,广西平乐县920余亩。”谢国贤介绍,“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整个广东粤北甘薯类作物的种植和深加工,当地有合作关系的村超过12个,将直接带动增收的农民在300人以上,人均增收超6000元。”
此外,谢国贤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甘薯及其制品,其甘薯干产品在抖音平台上销量名列前茅。谢国贤说,公司还配套建有占地 38 亩的加工厂,面积达 25400 多平方米,番薯干日制作量最高达 3.5万多斤,在高峰期日处理甘薯量达 21 万斤。
据悉,为进一步扩大甘薯种植规模,英德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甘薯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甘薯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加强产业协作,开展规模化种植、订单式生产,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统一贮藏、统一销售”,积极推行大户规模种植、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代耕代种”“跨村联建”协同种植、“订单农业”等多种种植模式,提高甘薯科学生产水平,扩大甘薯种植规模。
目前,英德全市累计建设甘薯网室大棚20亩、种苗基地400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种植基地5000亩,引领带动全市农户种植甘薯达2.4万亩以上。
强化产业支撑
资金、科技赋能甘薯高质量发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英德“真金白银”的扶持。
位于英红镇虎迳村的英德市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电商带动和引导农户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23年带动周边村民种植甘薯800多亩,合作社加工及销售甘薯200多万斤。
合作社负责人宋勇辉介绍,合作社所在的虎迳村在2020年申请成为广东省“一村一品”红薯专业村,获得了60万元的奖补资金,用于购买一部分农产品加工设备,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2024年,合作社又确定为英德市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项目实施主体之一,获得财政奖补资金135万元,其中建设20亩甘薯网室大棚60万元,建设100亩种苗基地40万元,建设1000亩种植基地35万元,将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这批资金对甘薯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甘薯网室大棚主要用于培育脱毒种苗,能大幅度提高甘薯的产量。”
融资难是农业经营主体常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保证甘薯产业发展起好步、开好头,英德市出台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项目资金补助方案,专项安排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项目资金480万元,支持甘薯脱毒健康种苗标准网室大棚、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面积种植基地等建设。截至目前,推动6家企业牵头成功申报项目,最高补助资金达135万元。
同时,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甘薯产业经营主体提供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和利率优惠,着力解决广大企业、农户在甘薯种植、产品加工、销售推广等环节的资金需求,不断夯实经营主体发展动力。目前,全市已超过5000人从事甘薯制品种植、加工和销售等行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针对全市甘薯产业发展情况,英德围绕病虫害防治、品质退化、品种弱化、产量降低等具体问题,加强与广东农科院、仲恺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先后引进济薯21、济薯26等品种,改良甘薯面积0.5万亩,推动甘薯高产品种亩产达到6000斤以上。
此外,该市积极推广甘薯优质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配套栽培、叶面喷施新型生物肥料(碳氢核肥)等技术,支持企业实施甘薯加工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化、无菌化生产,推进甘薯制品相关延伸产品研发。目前,该市累计引进甘薯及其制品种植、生产企业5家,开发出甘薯原浆、甘薯粉、甘薯干等甘薯制品。
一线实践
新农人宋勇辉:甘薯种出致富新“薯”光
再过半个月,英德市的甘薯将迎来丰收期。
10月30日,在英红镇虎迳村甘薯种植基地,英德市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勇辉正拿着铁锹挖甘薯,预估甘薯产量。“挖了几株甘薯,每株普遍在3斤左右,预计亩产可超4000斤。”
宋勇辉曾是英红镇田江村的一名村干部,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2015年,他看中电商的发展商机,开始发展番薯干产业,产品很快就畅销电商平台。“当时自己种的甘薯产量跟不上销量,于是想向周边的村民收购。然而,收购回来的甘薯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也不高,干脆自己带着村民们种,保障甘薯的质量和产量。”
宋勇辉首先在种植方法上着手改良并对农户进行培训,从选苗育苗、土壤土质、起垄宽度、种植间距、植苗摆放,选肥施肥等细节上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自种产量;在产销融合上针对人群青睐与大众市场的需求,由合作社进行规模育苗,鼓励引导农民种植;在机械化生产上,可启用无人机喷肥、机械开垄,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宋勇辉的努力下,英红镇甘薯亩产从1000斤提升到超3000斤。陈咏怀 摄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甘薯的亩产从1000多斤提升到3000多斤,甘薯产业很快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扩散开来。如今,合作社已发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种植甘薯1200多亩,带动300户以上的农户增产增收。
农户林玉恒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养猪场,由于近两年市场行情不稳定,他想拓宽收入渠道,于是在2023年与宋勇辉合作种植甘薯。“刚开始试种着5亩,宋总在各个种植环节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当年亩产就达3000多斤,增收了3万多元。”林玉恒说,种植甘薯并不会占用很多时间,早晚喂完猪就可以忙甘薯地的活,他计划明年将种植规模扩大到数十亩。
“甘薯种植在人力物力投入上成本非常低,适合普遍农户学习,对农户是实实在在的带动增收,只要农民愿意种、学着种,合作社都能收购。因为我社电商平台与市场双渠道畅通,销售完全不成问题。”宋勇辉说,他不仅种甘薯,还发展黄皮、杨桃、柠檬、番石榴等产品的深加工,合作社年销售额达上千万元。
2021年9月,英红镇虎迳村被授予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红薯专业村。在上级扶持产业政策支持下,作为实施主体之一的英德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便以此为契机,建成一个1000平方米加工厂房与独立冷藏库,购置了一批专为甘薯加工定制的机械设备,含生产真空机、自动包装机、自动漂汤机、冷却机、脱水机、夹层锅等,形成一条小而精的甘薯全产业链。
“随着甘薯加工生产线的建成,合作社的加工生产能力与产品附加值提高了,我们鼓励周边农民种植甘薯,相应派发了化肥,同时也开培训班指导他们种植。”宋勇辉介绍,合作社可以收购农户种出来的甘薯,并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形状好的甘薯可通过电商与市场直销,形状不好的可加工成粉条销售。”
宋勇辉说,如今,英德市对甘薯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合作社又确定为英德市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项目实施主体之一,他对甘薯产业充满了信心。“目前把重心放在这个项目上,要把育苗质量与种植规模再提一个档次,奠定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陈梦圆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