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发流程优化至30天,托举神舟飞船的“神箭”有哪些新进步?

科技能见度
+订阅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2024年度两次载人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专门用于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两级半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为8130千克。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载人飞船状态全长58.3米,起飞重量497吨,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直径3.8米,在火箭顶部带有逃逸飞行器。全箭可靠性指标0.98,安全性指标0.997,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本次执行载人飞行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飞行可靠性评估结果为0.9904。

根据空间站任务安排,长征二号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发射模式。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在长征二号F遥十八火箭发射后进入应急救援值班,在本次任务中将完成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发射。

因此,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的发射场流程分为“应急救援设置”和“应急转正常发射”两个部分。其中,应急救援设置的工作是在2024年4月份完成的,主要工作项目包括:基础级的吊装与对接、火工品安装;整流罩单元设备安装;逃逸固体发动机测试、总装及气密性检测等。

在2024月4日25日,长征二号F遥十八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后,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开始了应急救援值班。2024年9月20日,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发射队进场,相继完成了火箭长期停放状态检查、电气系统测试、整流罩合罩、船罩组合体转运与火箭对接、逃逸塔与火箭对接等工作。10月22日,船箭组合体完成了由技术区到发射区的转场工作;10月26日,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参加了全系统发射演练。截至目前,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产品工作正常,各项指标满足任务要求。后续将按计划完成推进剂加注及点火发射。

本次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任务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第4次载人发射任务,有如下特点:

1. 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首次实施30天测发流程

火箭系统与发射场系统、载人飞船系统通力配合,进一步优化测发项目。

自2021年空间站建造开始,长征二号F火箭按照“打一备一、滚动备份”的模式执行载人发射任务。总时间安排为37天,其中技术区30天,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1天,发射区6天。

在原“打一备一、滚动备份”模式下,长征二号F火箭待命箭、执飞箭在技术区均需完成对应阶段的电气系统测试、气密性检查工作,即在一发火箭完整的正常任务周期,技术区要经历两轮电气系统测试、两轮气密性检查。

为提高测发效率,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采用以“待命箭不测试”为基本思路的优化方案:待命箭完成吊装、仪器安装和火工品安装后,减少了原流程的电气系统测试工作,即可封存进入应急救援值班。正常发射流程可由37天优化为30天,其中技术区23天,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1天,发射区6天。

“待命箭不测试”的流程,在待命箭转为执飞箭后开展一轮完整的电测工作,包括分系统测试、小匹配、大匹配以及4次总检查等测试工作。采用新流程后,减少了地面测试状态切换和相应箭上测试操作。同执飞箭相比原有流程测试项目更全面,测试结果更有时效性。

2. 火箭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长征二号F火箭持续开展可靠性提升工作,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从消除薄弱环节、工艺技术改进、提高操作质量和测试质量等方面,开展了23项技术改进。例如,本发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的密封连接部位,通过更换为更易操作的标准化接口形式,保证了密封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加注发射阶段推进剂泄漏风险。结构系统部分零件更换了表面处理更简单、环境适应性更好的材料,提升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和可靠性。

3. 进一步加强发射场操作精细化工作

为提高发射场操作水平,确保操作零差错,长征二号F遥十九火箭开展了发射场操作分析、控制与确认工作,将发射场操作精细化与质量确认表单结合。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场操作按照总装操作、电气操作、地面操作、液体发动机操作、逃逸发动机操作、诸元类操作6大类进行梳理统计,共计操作项目922项,形成关键、重要、一般三个级别的操作,对关键、重要操作明确了控制措施,确保操作满足任务要求。

在本次发射任务后,长征二号F遥二十火箭将按计划进入应急救援值班状态,在明年上半年执行空间站后续载人发射任务。

采写:南方+记者 王诗堃 徐勉 通讯员 王伟童 高文豪

统筹:张志超

编辑 朱琦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