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珍惜见字如面的欣喜|漫点看

睇版
+订阅

不是“spider漫”,而是“super漫”

“漫”看快评时事热点


“能语音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写字。”互联网时代,得益于技术发展,人们有了更多途径记录生活。多了一番“触手可及”的便利,却也少了一分“见字如面”的欣喜。

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提笔忘字现象愈发严重。一项针对“70后”“80后”和“90后”的社会调查显示,仅38.8%的受访者经常手写汉字,98.8%的受访者坦言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下称《通知》),同时引起了许多成年人的反思,再一次引发关于汉字书写的讨论。

“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我们中国的汉字,一平一仄谱写成诗。”一首《生僻字》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却也让不少人感到“文化压力”。毕竟,都不用搬出生僻字来,即便是中小学课本中的常见字,有些也能难倒部分成年人,若是连父母长辈都无法做到规范书写汉字,如何能为孩子作出良好表率?往小了说,写错一个字,可能只会收到一个醒目的红叉,字迹潦草难辨,可能也不过是一份退回的简历;然而往大了说,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社会符号,唯有对其常怀敬畏,才能让其生命力持续焕发。

文字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传统的守护者,还是文明的传播者。汉字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纵横交错,民族立身之本;撇捺之间,尽览万里河山;删繁就简,见证历史兴衰;象形会意,浸染生活图景。推动文化出海,让世界读懂中国,汉字是名片更是媒介,当“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写出一手好字,让墨迹映照彼此的身姿?

从“写对字”到“写好字”再到“练书法”,语言文字的传承在学校里、在家庭里,更在日常生活中。《通知》从八个方面提出任务措施,既包含书写习惯、准确度等基本要求,也要求传承优秀文化、感悟内涵;既有规范校园用字、评价考核机制等“硬性指标”,也提到统筹一二课堂作用,鼓励举办赛事和艺术展演,探索数字赋能汉字教育。汉字教育从实际出发,贴近时代诉求,于学生而言是“严肃活泼”,对其他社会成员亦是一种启示。

传承并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同样也要从细节抓起。生活中、网络上,我们常会看到书写不规范的汉字或是错别字,却鲜有纠正他们的动力;部分“网络梗”甚至专门误用汉字来调侃,混淆是非;智能输入法的勘误功能提供了便利,却也滋长了依赖情绪……对此既要“锱铢必较”更要“诸字必校”,努力保障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有些“传家宝”不应被甩出你我的行囊,有些诗意不该被遗忘在风中。从每个人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期待少一些春蚓秋蛇的局促,多一些游云惊龙的洒脱;少一分提笔忘字的尴尬,多一分见字如面的欣喜。

【手绘】杨佳

【文字来源】南方日报

【栏目策划】罗彦军 赵小星 邱洪添 陈梅玉

编辑 张茵 冯颖妍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