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不只在展馆中
更在城市的舞台中央
媒体的聚光灯下
从湾区龙舟赛的全国知名
到《新昌鼓》MV出圈
再到腊味节香飘互联网
非遗见证并营造东莞的高光时刻……
2024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在东莞举办。
闪耀于岁月深处的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滋养,成为日常生活的精彩点缀,涵养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遗不仅要宣之于展板,陈列于展架,更要活态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日前,东莞出台《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东莞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预示着东莞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征程。
2007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并挂靠东莞市文化馆。多年来,东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富有东莞特色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之路。
数据显示,东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54项、市级以上167项,总量位居全省前列。长期以来,东莞都坚持保护为先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非遗保护思路,构建了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系统性保障体系。
近些年,东莞加快推进非遗保护与管理立法工作。2021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下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推动非遗调查、保存、认定、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各环节步入法治化轨道。
基于《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文化馆主动作为,与省市非遗与立法领域的专家交流,明确提出立法建议;同时成立《条例》起草课题组,由东莞理工学院立法基地进行课题论证、资料收集和初步调研工作。
经过3年多的调研、讨论与修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在今年9月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将于12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全省地级市中第一部综合性非遗条例,将进一步提升东莞非遗保护传承的法治化水平。
东莞是一个不设区县的地级市,此前,各职能部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权责分配存在模糊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保护的有效推进。
为解决这一难题,《条例》精准定位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任务,明确了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的工作职责,细化了社会主体的参与规定,意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特殊的行政架构还导致东莞缺失区县级非遗名录。为此,《条例》创新设立了鼓励镇街一级非遗名录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条款,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先例。
歌曲《新昌鼓》在东莞发布。
“作为特大城市,东莞诸多镇街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早已相当于区县。这些镇街不仅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还承载了大量的异地非遗传承项目。”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介绍。
2022、2023年,立法小组赴33个镇街(园区)调研,掌握到未进入市级以上非遗名录的镇街非遗资源线索300多项,异地传承项目资源50多项,这些非遗资源均亟待保护。
以石龙为例,该镇拥有的竹编技艺、花灯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项目未能列入市级以上名录,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通过设立镇街一级非遗名录,石龙得以整合资源,打造非遗街区,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
寮步潮绣是潮州刺绣技艺的分支。近年来,寮步潮绣融合了莞香等本土元素和技艺,成功发展为独具东莞特色的工艺美术项目。
针对此类异地传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条例》为其提供政策保障,鼓励支持其在东莞行政区域内传承、传播,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
潮绣《墨竹》。
此外,黄晓丽还表示,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目前,东莞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根本目的,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存保障和发展需求的考量,‘扶’‘育’‘管’‘情’四个方面为长远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
作为国家非遗法、省非遗条例的继承和拓展,《条例》在不少方面有了新突破、新阐释,为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保护在前,传承随后。非遗传承,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出发,在“活生生”的日子里,让非遗人人参与、全民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成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世。
每年夏季,东莞人都期待一个特别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一,这天,东莞正式进入“龙舟月”。
东莞“龙舟月”,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食龙船饭、唱龙舟歌,“龙舟月”期间,各类民俗活动热闹丰富。
去年开始,东莞“龙舟月”创新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以赛事带动大湾区市民参与这场龙舟嘉年华,加深大家对龙舟文化的了解,不断擦亮龙舟名片。
在年复一年的期待中,传统龙舟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人熟记、传承、发扬。
夏季一过,秋风渐起,东莞腊味节如约而至。东莞腊肠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项目。自2017年,东莞市文化馆牵头举办腊味节活动,并成功升级为“岭南开腊日”活动,凝聚全省腊味企业力量持续举办8届活动至今。
2024东莞腊味节。
每年的腊味节,都成了东莞及周边城市市民、游客“进货”的日子,携家带口拎着大包小包带走的不仅是东莞味道,更是时光凝结过的美食记忆。
秋风停,小雪至。一年一度的东莞采香日带着浪漫回归。小雪日清晨,经过拜香神仪式后,莞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欧便要进行莞香头香的采集——遵循古法,慢慢将已结香的莞香树干锯开,小心取下被白木包裹的莞香原材料,这就是头香。
沉香被誉为“万香之王”“木中钻石”,位列“沉檀龙麝”四香之首。莞香属于沉香的一种,是唯一以东莞地域命名的香料,在明清时期曾作为朝廷贡品。
东莞推动“莞香制作技艺”和“寮步香市”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全国8个与香制作技艺、香习俗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莞占了两个。
自2014年开始,东莞市文化馆牵头举办“东莞香典”活动,今年进入第11年。每年采香日前后,都吸引众多客商、游客来到东莞感受体验莞香文化,在口口相传中推动莞香融入生活、持续传播。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在东莞水乡地带,江河与海潮在这里交汇,咸水与淡水交替冲灌,水草肆意生长。勤劳的东莞人将水草编织出不同花样,省级非遗项目莞草编织应运而生。
莞草编织主要分布于东莞市厚街、道滘、虎门、莞城、望牛墩5个镇区,产品有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草席类等多个种类。
为了让这一非遗更好地传承,东莞沙田于2011年恢复莞草种植,东莞多个镇街都开展莞草编织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其中,道滘、沙田、莞城、厚街等地的中小学校以及东莞市康复学校、东莞城市学院纷纷将这一传统技艺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
莞草种植技艺传承人王祐。
从时尚女包到潮流文创,如今,东莞人不再需要依靠莞草编织养家糊口,但这一技艺却在当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审美价值更为凸显。
在“活生生”的日子中传承非遗,不单是传单、展板和标语,更是在春夏秋冬四季流转中融入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让非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追求。
千角灯,是承载着千百年传承的中国文化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代代人的情感传承和文化代表。每年春节一到,东莞人就有观看千角灯,祈求添丁的习俗。
千角灯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4年差点失传,到今天千角灯已经成为东莞手信之一,“热腾腾”的产业赋予了以千角灯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新的生命。
在东莞,活化非遗离不开制造强市的产业支撑,“非遗+”新业态拔节生长。
“非遗+服装”方面,举办东莞非遗服装设计大赛,将东莞全市32个镇街的非遗元素植入到时装之中,并在“广东时装周”专场亮相,开创广东非遗时装秀之先河,并获得省的优秀案例。
非遗服饰/凤冠霞帔。
“非遗+美食”方面,依托《寻味东莞》纪录片、“粤港澳非遗墟市”的广泛影响,推出东莞非遗购物节、腊味节等活动,大力展示展销约50个东莞非遗美食项目,打响了高埗矮仔肠、道滘裹蒸粽等东莞传统非遗美食品牌。
东莞腊肠近3年的平均年产量超过5000吨,年销量约4800吨,年均产值约7亿元。今年2月,东莞腊味行协会将“东莞腊肠”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将东莞市现行行政区域划定为保护范围。
小朋友在品尝腊味饭。
此外,省级非遗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其项目保护单位为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近3年的平均年产量约8.2亿盒,年均产值约16亿元。2023年中国月饼礼盒市场中,广式月饼最受消费者青睐,占比50.5%,其中华美月饼销量(盒)占比9.65%,位居全国首位。
“非遗+文创”方面,在全省率先举办了2届全市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成功推出首款国家非遗项目“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入选广东非遗“十佳新造物”,并在全球发行,成为东莞文创的爆款产品。
原创品牌拼酷研发的3D金属千角灯。
2022年,首批入选东莞礼物项目库的产品名单对外公布,84款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产业密码与风土人情的东莞礼物惊艳亮相。其中,非遗文创达45款,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千角灯3D拼图、“孤舟泛音”·莞香禅意香具、《独占鳌头》龙舟龙头套装、“莞”理包手提袋(莞草编织品)等,时尚感、设计感、艺术感兼具。
非遗是文化IP策划和品牌打造的重要资源,文化与产业无缝对接、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东莞制造”插上文化的翅膀,将增加新的内涵和底色,赋能文化创意产业。
“非遗+旅游”方面,与万江共建“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赋能乡村振兴;推出“寮步莞香文化之旅”等非遗旅游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推动“非遗+研学”,发布7条非遗研学游线路与6条精品水乡文旅路径,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东莞水乡河网水系发达,岭南民俗文化积淀丰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文化生态资源丰富。依托以上优势,东莞正大力打造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试验区。
实验区内市级以上(含)代表性项目59项,占全市的35.33%,是“龙舟之乡”“花灯之乡”“乞巧文化之乡”“曲艺之乡”“美食之乡”“游泳之乡”,不仅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具有水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目前,实验区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和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未来也将赋能东莞文旅发展,“非遗+旅游”打造水乡样本。
也许,东莞并不是非遗项目最多的城市,但一定是最会结合城市特色开展非遗活化工作的城市之一。在这里,产业与非遗双向奔赴,绘就美好画卷。
《条例》全文链接:
http://dgrd.dg.gov.cn/dgrd/ggtz/202410/21cea21341904cef9300fe41c112626a.shtml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见习记者 王颖
设计:孙沛川
策划: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