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其中,腹腔镜和结肠镜更是被广泛应用。当“双镜联合”,这意味着手术的难度更上一层,也意味着医院微创外科领域实力的又一进步。
近日,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成功完成一例腹腔镜和结肠镜双镜联合下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恶性肿瘤。“两种微创技术优势的结合,发挥了更加精准、更加安全的微创效果。”结直肠外科主任李发辉说。
半年前,71岁的邓婆婆开始出现大便后滴血。她以为是痔疮,未放在心上。随着时间推移,邓婆婆的大便次数越发增多,一日有5到6次。她这才察觉不对劲,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就诊。
入院后,管床医生根据邓婆婆的症状,为她预约了相关检查。当肠镜结果一出,家属心里一沉。
检查发现,在邓婆婆升结肠近肝曲见及直肠距离肛门9cm处,有两处巨大肿物生长。医生夹取了部分组织送病理活检,结果显示:直肠中分化腺癌和升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李发辉组织病例讨论,邀请麻醉科、内镜中心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肿瘤较大且位置特殊,单纯通过腹腔镜无法精准定位,切除不干净可能导致肿瘤的残留,增加复发风险。”李发辉说,术中如何精准定位,如何避免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重中之重。
最终,团队决定内镜切除升结肠肿瘤,腹腔镜切除直肠肿瘤。“双镜联合”切除两处病灶,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手术定在九月的一天。上午9时,手术正式开始。在麻醉科的紧密配合下,内镜中心医生通过结肠镜精准定位肿瘤位置,结直肠肛门外科医生在3D腹腔镜辅助下行腹腔镜下经腹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
历经三个多小时,这场“精心策划”的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双镜联合的默契配合下,不仅成功切除了结肠的绒毛状管状腺瘤(高级别),还顺利完成了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恶性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健康的肠管。邓婆婆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随后康复出院。
李发辉介绍,双镜联合可以看到单镜种所无法观察全面的疾病情况,能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与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从而“量身订做”。
同时,手术方案巧妙地将原本需分期进行、涉及两次手术与全麻的复杂治疗流程,简化为一次性的精准微创治疗,“这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曾梦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