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获奖结果出炉!你的学校得了第几名?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10月27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华港杯”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在广州落幕。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省内外30所高校及研究院所的198支队伍经现场比拼、评委评审,最终决出2名特等奖、6名一等奖、22名二等奖、80名三等奖。

本次大赛由东莞华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冠名赞助。其中,中山大学“锌动力”先锋队、华南师范大学“应力之光”队夺得特等奖,分别获奖金10000元;广东工业大学“锌能源”队、华南理工大学“泡沫捕碳”队、南方科技大学“Flex柔性电子”队,以及中山大学“燃电探索者”队、“膜术师”队、“追光知行”队获一等奖,分别获奖金5000元。此外,还有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钽骨烁今”队等22支队伍获二等奖,暨南大学“‘铋’有所成”队等80支队伍获三等奖。

“材料是用来生产和制造我们所有人类所需要物质的基础,材料学方面的创新非常重要。”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表示,该项赛事主要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展开,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大赛共设有机和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3个分赛区。记者梳理参赛作品发现,学生们的课题大多聚焦当下新兴热门产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展开,通过研发新型材料,或改善现有材料,助力解决现实难题。

例如,来自中山大学的本科生团队——智能激素检测小组聚焦女性激素检测,指出传统的检测方式需要通过抽血完成,耗时长、成本高,急需一种高灵敏度的可穿戴检测方法。

为此,团队利用砂纸模板设计了简单的微结构化电极,并运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 (OECT),实现了女性激素的高灵敏穿戴式检测。在手腕上戴上该设备,即可以从汗液等体液中较为精准地测出体内黄体酮含量等激素水平。

广东工业大学“锌能源”本科生团队关注到新能源产业中的电池问题,通过微波水热以及退火工艺,实现氟磷酸钒钠的可控制备;运用石墨烯材料,有效增强电极的电子导电性,从而制备出了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长寿命、低成本的水系锌离子电池。

还有部分团队结合氢能源汽车发展“风口”,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筛选各类材料,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更高性能的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等。也有团队基于生活细节,研究更能促进伤口愈合的水凝胶、帮助纸质文物除霉与脱酸的材料、用于预制菜保鲜的抗菌膜……

“材料学科的宗旨就在于,要做出有用的材料。”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国伟表示,材料创新大赛能够真正锻炼学生们用科技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大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平时做科研课题不同——因准备比赛时间有限,学生们往往要基于生活观察,抓住脑海中突然迸发的“火花”,由此萌生课题灵感并实践,“这恰恰是新意最强的东西。”杨国伟说。

此外他注意到,比赛已经举办了十三届,头几年90%以上的队伍都是研究生,如今参赛的本科生越来越多,作品质量也明显提高。据主办方统计,本届比赛初赛共有335支队伍报名,其中研究生作品为147份,而本科生作品达到了188份。

在杨国伟看来,研究生阶段是创造知识,本科生阶段是学习知识。某种程度看,研究生创新是“本分”,但锻炼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创新,培养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当下更为倡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大赛就是一个不错的培养途径。”杨国伟表示,希望通过多元方式,为培养真正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打好基础。

据悉,下一届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将于明年上半年启动报名,由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承办,届时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将发布相关报名事项通知。

南方+记者 陈伊纯

编辑 钟展锋 李卓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