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歪果仁”教中文?这场教学技能交流会有答案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围棋”“木偶戏”“中国桥文化”“中医食疗文化”……10月26日,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举行的2024“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中南区线下交流活动上,来自广东、湖南、湖北、广西、河南、海南等6个省区的22支团队围绕不同主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

“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线下交流活动由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合主办,至今已举办六届。活动在国内分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南六大区举办,为全球国际中文教育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教学技能、开拓视野的平台,本届活动中南区由华南师范大学承办。

新兴技术融入助力课程教学

本次活动的交流团队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14所国内高校,其中教师组 8 支队伍,学生组 14 支队伍。

其作品涵盖了通用汉语课程、中国国情与文化课程、专门用途中文课程等多种类型,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体验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兼顾古今,紧贴当代社会发展热点,教学对象则以成人为主,兼及儿童和青少年。

暨南大学学生组团队围绕岭南广东荔枝的直播销售展开课程教学分享。团队成员蓝湘悦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她介绍,在课程中,学生们会学习如何用中文描述产品、如何与观众进行互动以及如何引导观众购买等,“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们能学习体验到完整的直播流程,也更利于学生之后将语言技能运用在实战中。”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还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真实直播间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上真实地开展直播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人工智能技术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蓝湘悦说,“我们会提前进行人工智能的训练,为它设定一个身份和环境,学生则以主播或者顾客观众的身份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练习,以此模拟真实直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新兴技术的有效融入值得重视”。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金檀表示,在课程素材加工、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估反馈等不同层面,像人工智能这类新兴技术都能够成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

此外,在教学设计上,金檀认为国际中文教育还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背景、语言水平和兴趣需求及学习动机制定针对性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中文的输出和使用能力。

专门用途中文课程受学生喜爱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中文学习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不断增长,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亦蓬勃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将中文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已增至85个,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

“除了传统的通用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专门用途中文课程产生兴趣,比如学院开设的商务中文”。金檀认为,专门用途中文融合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专业,其教学需要行业导师、专业老师和中文老师的共同合作。

他表示,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良好条件,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融,“学习者深入了解中文及其背后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得中国能以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通过语言这一重要媒介,不同国家的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思想与文化,这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偏见,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2022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该版目录正式以“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学科专业名称,类属教育学。学科设立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金檀看来,“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线下交流活动在教学设计和主题上做出了多维度的探索与创新,教师们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对整个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具有一定示范和引领作用。

据悉,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2004年建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中心”,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目前学院已形成了语言与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培养来自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学生2万多名。未来,国际文化学院将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联合培养,加大专门用途中文的人才培养力度。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谢望海

图片:华南师范大学供图

编辑 钟展锋 周煦钊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