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到户,雨污分流破解中山老城区治水难丨治水蝶变

南方+

初秋午后,阳光明媚,凉风习习。在中山市石岐街道的东华路旁,中山市华侨中学的操场上喧闹声不绝,学生们正奔跑、跳跃。这样一幅活力四射的校园秋日图景,与操场边一条小河的水质改善密不可分。三年前,东华路另一侧的莲兴涌还是水污染的“重灾区”,刺鼻的臭味影响到了一路之隔的校园体育课的开展。如今,莲兴涌的负面“存在感”不再,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得以正常进行。

作为中山老城区,石岐并非只有一条莲兴涌的水污染需要整治。近三年来,石岐街道对辖区内15条河涌开展水污染治理,河涌目前已全部消除黑臭,水环境改善取得初步成效,环境更优、风光不减的岐江河更是成为这一宜居老城区的加分点。

莲兴涌。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地上小河涌,地下大工程

莲兴涌是岐江河支流,除中山市华侨中学坐落在河涌一侧,其周边还分布着多个居住小区。虽然莲兴涌从长度、宽度来看只算一条小河,但其水质直接影响到小区居民的生活出行和学校师生的教学活动,也间接影响着岐江河主流的水质。

“莲兴涌曾经是被央督点名的黑臭河涌,经过这几年的改造治理,水质现在已经达到Ⅳ类水。”中山市石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何宝良介绍,水污染治理需要全面摸清排污源头、完善管网。而在实际治理过程中,作为老城区的石岐遇到了不少困难挑战。

例如,莲兴涌附近的东康庭小区于2000年前后建成,但小区现状排水管的走向信息缺失,有些管道甚至已经坍塌损坏、无法排水,若想把地下污水排放情况搞清楚,则需要对管道逐一复核确认。对于已经坍塌的管段,需要重新设计排水管道。“目前石岐街道累计排查复核720公里的管线、9.8万个管段,从这个数量来看,这是个庞大的地下工程。”何宝良说。

此外,莲兴涌污水治理的相关设施改造主要集中在居民小区内部,施工点位多,施工难免会影响到居民生活、交通出行、商铺经营等。对此,石岐街道设立现场组,每个施工点位由现场组负责,结合现场条件给出最优改造方案,争取以最少时间、最小影响完成改造工作。

“项目施工点位距离居民房屋过近的,我们在方案中明确保护措施。同时,我们在晚上或者周末等居民在家的适宜时间,主动上门提供一对一的房屋鉴定,保障居民权益。”何宝良说。

近三年来,石岐街道对辖区内15条河涌开展水污染治理,河涌目前已全部消除黑臭。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拼图式”破解老城区治水难题

经过一番苦功夫,莲兴涌的水质得到了可感的好转。

“以前路过这里,戴着口罩都能闻到河水的臭味,两边也杂草丛生、没有护栏。现在这里改造得很好,也闻不到臭味,绿化也好了、护栏也建了,在这里走路的舒适感、安全感都大大提高了,晚上有很多人在这里散步、遛狗,感谢全体施工人员!”莲兴涌周边小区居民谭先生说。

莲兴涌水污染的治理历程,也是石岐街道的一个侧写。由于石岐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高,且各片区基础设施老化及缺失情况不一,对水污染进行系统治理的难度无疑更大了。

对此,何宝良介绍,石岐街道在空间上采取分批分片的方法,将全街道分为ABCD四个片区,用拼图的方式开展水体治理。同时,在时间上,石岐街道主打“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对居民群众影响大的、突出的问题。目前,石岐街道已经完成河涌与排口的截污、暗涵清疏及部分源头排水单元的雨污分流改造。

“通过对河涌的持续整治,城区生活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了,原先避之不及的黑臭河涌,现在成为周边居民傍晚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何宝良表示,接下来石岐街道将继续开展源头小区住户等排水户的雨污分流改造,同时引入厂网一体化项目,针对市政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厂进行一体化维护管理,保障污水有序运输与处理。

截至今年10月,中山三年来新建管网5684公里,有效解决了管网缺失的问题;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从央督时123.5万吨/日提升到221.5万吨/日,提升比例为7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央督时的45%提升到81%;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央督时的25%提升至88%;1246个居民小区、4174个工业厂区率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编者按】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的广东中山,是传统的工业城市,不足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近600万管理人口。早年粗放式发展,让中山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2021年10月2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中山治水典型案例。深化改革、铁腕治污,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三年过去了,中山治水成效如何?即日起,南方+推出中山“治水蝶变”系列策划,敬请关注!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摄影:叶紫潇

通讯员:钟轩

编辑 卢子衡 钟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