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族记】骆氏:扎根高增九百年,尊师重教促兴旺

广州白云发布
+订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骆宾王的作品。在白云区人和镇高增村,就生活着骆宾王的一支后裔,他们900多年前为避战乱迁徙至此,已经繁衍了30多代,仅在人和镇就有6000多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骆氏家族一直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骆氏后代中人才辈出。

900多年前通过“赶鸭子”落脚高增村

“我们是从浙江义乌,也就是骆宾王的家乡迁徙过来的,也是骆宾王的后人。”人和镇高增村老人骆新联告诉记者,岭南骆氏的始祖叫道德公,是一位读书人,为躲避战乱,他带着一家人通过“赶鸭子”的方式,沿水路一路南下,最终落脚在高增村,“所谓‘赶鸭子’的方式,就是一边养鸭子、一边卖鸭子糊口,大约用了一年时间才走到这里,这里也是岭南骆氏第一个扎根繁衍的地方。”

高增村位于流溪河岸边,因为有高增码头,形成了高增圩,在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高增圩曾经非常繁荣,前来这里谋生的人很多。“我们的先祖道德公正是看中了这点,选择在这里落脚。”骆新联说,在骆氏家族到来之前,江氏是这里的大姓。道德公来了之后,选择给江氏家族打工,因为是读书人,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私塾里的先生。

“当时,道德公是带着一家人过来的,他的儿子叫用文,是我们人和骆氏的开基祖。”骆新联说,道德公在高增的生活稳定下来后,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用章,“后来可能因为分家,这位夫人带着用章去了花县(现花都区)生活,这也是骆氏在岭南第一支分出去的族人。”

900多年来,随着骆氏家族不断繁衍,很多族人离开高增,去往周边发展,从化、增城等地的骆氏都是从高增分出去的,一些分支还去了广西,目前已经发展出了3万多人。在人和镇高增村、人和村、东华村等,都有骆氏族人居住,共有6000多人。“我们和这些分支的骆氏族人至今都有联系,还在走动。”骆新联介绍,他们每两三年都会去浙江义乌祭祖。

骆氏宗祠凝聚先祖期望

位于高增村上和路3号的骆氏宗祠,见证了骆氏家族在近现代的发展。这座祠堂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祠堂建筑占地482平方米,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祠堂里“文名扬四杰,武略冠三军”的楹联,寄托着骆氏先祖对后人的期盼。

位于高增村上和路3号的骆氏宗祠。

“在此之前,我们村里还有一座骆氏大宗祠,规模比这座还大,建设时间还早150年左右。”骆新联介绍,“文化大革命”期间,骆氏大宗祠被破坏,现已不复存在。现有的骆氏宗祠一共有三进,其中第一进和第三进至今保持原貌,第二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坏,于1995年重修,没有延续原本的建筑风格。

骆氏宗祠自修建后,一直承担着为族人办学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办过小学,也曾是村委会办公点。“村里一些老人小时候都在这里上过学,一些传统活动也在这里开展。”高增村相关负责人骆镜权告诉记者,龙舟和醒狮是村里保留最完整的传统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是高增传统龙舟景开景的日子,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大家会在祠堂准备龙舟宴,邀请广州周边其他村的骆氏族人参与。如今,在祠堂正门的两面墙上,依然可以看到骆氏族人为龙舟活动捐款的名单,密密麻麻的名字显示了骆氏族人对龙舟活动的重视。

骆氏族人为龙舟活动捐款的名单。

除了龙舟之外,骆氏家族也很重视传承醒狮文化,每年都会利用寒假,在祠堂前的广场开展醒狮训练,其中“地狮”技艺曾在人和地区风靡一时。“我小时候也是在这里学习的,先学了几年武术基础,年纪大一点再学习醒狮表演技巧。”骆镜权说,如今,祠堂依然是骆氏族人的精神家园,村里的喜庆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各家各户有喜事,也会来这里上香告慰祖宗。

延续重教传统人才辈出

900多年来,骆氏家族一直延续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在骆氏宗祠里,记者看到了2022年广州骆联会第四届教育基金颁发大会的照片。骆新联告诉记者,这个教育基金颁发大会已经举办了7届,大家会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每年都有兄弟村的骆氏后人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高增村的骆氏后人也有不少考上了重点大学。

骆氏家族重视教育,成立教育基金奖励优秀学子。

据介绍,广州骆氏家族曾在广州市教育路仙姑巷,开办骆氏书院。“现在它的旧址还在,我们也会去那里祭拜。”骆新联介绍,骆氏书院除了对外公开招生之外,主要是供骆氏家族中想要考取功名的学子就读,“骆氏学子首先在各自的私塾接受教育,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到书院就读,再进一步考秀才、举人或者进士。”

如此重视教育,让骆氏一族能人辈出,在学术界、商界等都占有一席之地。晚清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统帅之一的骆秉章就出自高增村,他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进士,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骆秉章一生清廉,整治吏治、惠济百姓,深受百姓拥戴,被誉为“晚清第一清官”。

在当代,高增村也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作家骆锦辉著有《梦断葡京》等,“80后”主持人骆伟瑜曾获全国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节目主持人提名等,优秀商人骆祥珍、骆伟峰等一直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发展。

文 | 杨黛清

图 | 李明健

图编 | 黄思锐

通讯员 | 刘珍

编辑 | 吴秋兰 陈会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