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呈现“两增一减”态势,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达95%……在《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发布实施三年后的今天,珠海已初步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绿色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但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过程优化、全链条提升、全社会参与、全市域覆盖。站在新的路口,珠海垃圾分类如何进一步优化?
日前,珠海正式印发《珠海市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下称《方案》),制定“全面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推动习惯养成”“加快形成长效机制”三大板块共16项重点任务,助力实现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新跃升,为珠海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贡献力量。
根据目标,到2025年,珠海将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城市,法规制度更加健全,标准规范更加精细,服务更加便民利民,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分类投放习惯全面养成,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体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各场所三级分类动态管理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大考。
目前,珠海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针对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方案》提出,因地制宜细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完善居民小区分类、回收利用、校园分类、志愿服务等配套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压实单位、个人生活垃圾分类法律责任。
同时,完善分类运输系统,提升分类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加快推行“车载桶装、换桶直运”等密闭、高效的厨余垃圾运输系统。细化焚烧厂、填埋场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进场管理、污染控制、安全管理和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可回收物交投点、转运站、分拣中心三级体系,促进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
各场所分级分类管理有利于实现“增优减劣”。立足现状,珠海在《方案》中表态,要让全市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和经营区域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方案》提出,制定居民小区、酒店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将公共场所分为样板类、提升类和重点监管类,样板场所纳入季度免检和年度表扬名单,重点监管场所则需每季度全检。
同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入手,持续推动源头减量;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制度,深入推进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5+1”模式、分类投放设施“十全十美”标准。
分类宣传进社区、进校园
发放分类“明白纸”、张贴餐桌分类标识、校园每月2次分类教学……近年来,珠海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推广,越来越多市民逐渐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垃圾分类从“规定任务”变成“自觉动作”。
事实上,垃圾分类是一个容易回潮、需要反复巩固宣传推广的过程。
针对社区推广,《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压实社区和物业责任,强化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单位、志愿者(党员)、居民“五位一体”联动机制,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四件事”。居民委员会等基层党组织每季度研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每季度研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小区志愿者(党员)每季度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有效服务群众,每季度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家庭和个人,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义务。
校园宣传方面,珠海将建立健全各级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长效机制。《方案》提出,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全面纳入学校思政教育总体框架,将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实践纳入劳动教育学时,完善编制幼儿园、小学、中学版生活垃圾分类教材或知识读本在全市校园推行使用。每年面向全市范围征集生活垃圾分类精品课、知识读本(校本教材)、教学案例、学生绘画、征文,开展演讲比赛、风采大赛、辩论赛,评选一批生活垃圾分类优秀讲师、优秀讲解员、学生宣传大使,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创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珠海依托分类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和主题公园等,珠海已建设开放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拓展校园垃圾分类宣传路径。
过去几年,珠海花大力气雕琢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样本”,旨在以点带面,逐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纵深发展。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提出要结合本地实际,考虑农村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和经济实力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和技术路线,合理推广农村垃圾分类“莲洲模式”。
“莲洲模式”即“五四三二一”模式,“五环节”包括定时收集、源头分类、并点撤桶、积分奖励、就近处置;“四分类”即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收集”即定时、定点、定人;“两处理”包括处理园林垃圾、厨余垃圾;“一目标”即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人居环境。同时,全面排查盘活农村垃圾分类闲置设施、设备、车辆,加强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宣教场所运营管理,提高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加快形成长效机制
《方案》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提出每季度以现场调研、座谈会、推进会等形式,深化各单位横向协作效能,优化上下联动机制。
具体而言,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每季度统筹开展全市垃圾分类督导、检查和评估,对标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在线报送系统指标,健全市级监管机制,及时修订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评估办法。各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做好行业范围内的督导、检查和日常管理。
同时,完善市级垃圾分类跟踪问效机制,采取日常巡查检查、环卫指数测评月检查、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生活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设施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等开展评估。
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奖惩机制完善,《方案》中表示,要用好媒体监督、社会监督、“两代表一委员”等媒介,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的及时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相对滞后、成效尚不明显的居民小区及物业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约谈提示并每月在媒体曝光。
此外,要持续推动科技赋能,研究推动将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与数据、管理、服务相融合,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支撑能力,探索建立环卫信息平台,整合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数据信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数据一网统管。发挥平台数据赋能、信息调度、趋势研判、综合指挥作用,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各参与方的统一管理、自动监管、实时考评、科学决策。发挥好各级国企引领推动作用,大力推进环卫装备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做到技术适用、维护简便、经济可承受,促进环卫行业向智慧型转型升级。
撰文:谢静怡
摄影:钱文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