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出美丽鱼塘好风光,中山“打了个样”|治水蝶变

南方+ 苏芷妍 叶志文 2024-10-25 14:09

【编者按】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的广东中山,是传统的工业城市,不足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近600万管理人口。早年粗放式发展,让中山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2021年10月2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中山治水典型案例。深化改革、铁腕治污,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三年过去了,中山治水成效如何?即日起,南方+推出中山“治水蝶变”系列策划,敬请关注!


清风徐徐,涟漪阵阵。碧蓝的天空下,清澈的鱼塘偶有鱼群游动,岸边的开花绿植随风摇曳。这是中山市南朗街道丰阜湖片区经过“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后的景象。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水体浑浊、散发异味的黑臭鱼塘。

丰阜湖的蝶变,折射出了中山治水三年的成效。10月24日,广东省学习推广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市召开,来自全省农业农村领域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中山,学习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

10月24日,广东省学习推广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市召开。 南方+ 叶志文 拍摄10月24日,广东省学习推广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市召开。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何以获得全省推广?

在治水的路上,中山探索出了“一塘一策,分类治理”“统租统管,全域推进”等鱼塘尾水治理有效经验,并通过引入三方、科学运维,解决“建而不用”的问题,让尾水治理项目得以发挥长久效益。

从2021年至今,中山完成尾水治理面积7.8万亩,建成美丽渔场3个,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9个。通过治水,中山治出了美丽鱼塘好风光,治出了渔民的经济效益,更治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治污水,治环境

治出美丽鱼塘好风光

沿着丰阜湖片区的乡间小道向前走,在一亩亩鱼塘中间,有不少方块状的“小池塘”,池塘上散落着很多浮床,浮床上种植着芦苇、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还有零散的睡莲在水面铺开,水下荡漾着一簇簇的轮叶黑藻。

池塘上散落着很多浮床。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个“池塘”,就是中山按照“三池两坝”模式打造的鱼塘尾水处理系统。“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池以及夹在这三个池塘中间的两个过滤坝。污水首先通过沉淀池把大、中、小颗粒悬浮物沉淀下来,然后在曝气池进行化学反应,随后进入生态池,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

“每个池子的中间都有一个过滤坝,就像鱼缸里的小石头一样,具有吸附和过滤功能。”南朗街道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中山全市鱼塘养殖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近40万吨。2023年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四,渔业产值超96亿元。大面积、高密度鱼塘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尾水污染问题。在中山全面推动“六污同治”的治水攻坚战中,鱼塘尾水治理是农业面源治理的重点,也是确保水质改善的重要工程之一。

近年来,中山将养殖尾水治理作为推动渔业绿色转型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推动养殖池塘尾水治理工作。

2022年,南朗街道丰阜湖片区引入“三池两坝型”尾水治理模式,成为全市首个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鱼塘主要养殖罗非鱼、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治理面积达到3200多亩。项目采用“三池两坝”标准型治理模式,针对该区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及所产生的养殖污水排放量,分别采用差异化的治理工艺,共建设了13个“三池两坝”子系统。

“三池两坝”作为使用多种过滤方式将污水净化的系统,既净化了尾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又有效改善了周边水环境。秋日里,走进南朗街道丰阜湖片区,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美丽风光俨然呈现在眼前。

“三池两坝”就是一个使用多种过滤方式将污水净化的系统。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因地制宜,一塘一策

完成7.8万亩池塘养殖尾水治理

在鱼塘尾水治理的过程中,中山已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

在治理模式上,中山对全市域治理项目进行摸底调查,“一塘一策”分类制定“三池两坝”“简易生态”“岸基设备”“退养复耕”等治理方案。在工程建设上,中山出台《技术导则》,明确工艺流程、技术规范,由市里组织统一方案评审、项目监理、项目验收,促进项目规范实施、高效推进。在运维管养上,引入第三方运维主体,细化管养具体事项,保障运维经费,确保治理设施长期有效运转。

中山市南朗街道华山围“简易生态型”尾水治理项目。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21年,中山就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任务与要求,借助珠江水产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对尾水治理项目开展规划设计,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

值得一提的是,对鱼塘尾水治理,中山实行了“一塘一策”的治理方法。针对高密度养殖、低密度虾蟹混养、零散低效鱼塘等不同状况,分别采用“三池两坝”、简易生态、岸基设备等治理模式,或改变农业生产用途,复耕成种植粮食作物。

例如中山市南朗街道华山围“简易生态型”尾水治理项目,该片区主要养殖青蟹,治理鱼塘面积超1400亩。根据养殖情况,项目采用了“简易生态型”治理模式,建设包括生态沟渠、生物净化池等设施在内的尾水处理系统。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功能,如栽培水生植物和利用微生物,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以实现修复受损的水域生态环境,并确保养殖尾水能够达到标准排放要求。

南朗街道华山围“简易生态型”尾水治理项目建设了包括生态沟渠、生物净化池等设施在内的尾水处理系统。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目前,中山全市采用“三池两坝”治理模式面积达4.8万亩,简易生态型达1.2万亩、岸基设备模式达0.2万亩、退出养殖复耕面积达1.6万亩。从2021年至今,中山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2亿元,完成7.8万亩池塘的养殖尾水治理,建成美丽渔场3个,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9个。

统租统管,长效运维

算“生态账”也算“经济账”

鱼塘尾水治理不仅要治出好风景、好环境,更要让好水质长久地保持下去,带动渔民增收和经济增长。

在实践过程中,中山探索出了一条“统租统管,全域推进”的路子。通过全域推进鱼塘统租统管,连片发包引入大型养殖企业,中山推进了水产养殖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为连片规划尾水治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市统租统管面积超过5万亩,成功招引白蕉海鲈、马友鱼、脆肉罗非等多个连片50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项目。

丰阜湖片区设置了水质检测仪,能随时查看鱼塘水质情况。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推进尾水治理工作过程中,中山提早谋划,有效回答了治理如何“长期有效”的几个关键问题。

——谁来运维?

中山明确项目完工一年内由建设单位负责管护,一年期结束后,由村(社区)牵头落实管护工作。目前,村(社区)主要通过委托强村公司或聘请第三方单位参与运维等方式落实项目管护。

——怎么运维?

中山要求运维主体专人负责尾水净化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做好生态净化塘植物补种、打捞、清运,过滤坝材料清洗、更换维护,以及做好曝气池充氧机运行、尾水处理设施进排水运行记录及水质检测报告等要求。

——经费哪里来?

对于合同还没到期的池塘,按照“农户出一点、集体出一点、财政支持一点”的办法解决项目运维经费筹集问题。对于合同到期重新发包的池塘,在发包合同里明确尾水治理项目运维经费由养殖户承担。

——管护责任谁担?

实施尾水治理后,以200亩左右为一单元,村集体按单元发包鱼塘,养殖户按单元来管理运维设备,解决了运维责任不清的问题,较好地防止偷排行为发生。

2022年,南朗街道丰阜湖片区引入“三池两坝型”尾水治理模式。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位于中山市南朗街道的中力公司养殖面积约4000亩,年出鱼量约1万吨,年产值约1.3亿元。2023年,中力采取“三池两坝”的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中力企业统计,当前珠三角地区罗非鱼养殖密度大部分是3000-4000尾/亩,一年1-2批,亩年产量6000-10000斤。经过尾水治理后,中力可以做到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可达4000-8000尾/亩,一年可养3批,亩水面年产量可达1.5~2万斤。

通过实施养殖池塘尾水治理,中山实现了养殖户增产、村集体增收、水环境优化等多方共赢。治理后的尾水可循环利用,解决了冬季养殖受咸潮影响的问题。治理后重新发包的鱼塘,租金普遍上涨20%,富民增收效果明显。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通讯员:钟农宣

编辑 王浩宇 钟时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