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高企申报二】产学研合作,为企业配置创新“加速器”

湾创
2024-10-25 12:57
+订阅

近些年来为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政府释放出了不少“政策红利”对于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产学研合作可谓是加分密码那么什么是产学研?该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

下面就跟着小编的脚步

一起认识下产学研合作吧!

什么是产学研?

“产学研”自199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被正式提出,到现在经过30年发展,已逐渐进入常态发展期。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实现“1+1+1>3”。

如何获得产学研协议

先定义公司的行业是属于什么行业和领域,根据行业领域找到所属的行业协会/学会,比如新材料行业,就找当地新材料行业协会/学会,协会/学会一般都会有大学科研院所的的资源,可以引荐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直接找当地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处,或者大学官网都有所属院系的电话号码,打电话咨询合作。

如以上两种较难满足,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预对接需求,工作人员将协助开展对接。

产学研协议认定时间

产学研合作需在近3年发生,非近3年签订、但近3年仍在执行、有具体研发项目合作及费用往来的协议,仍可放入申报材料。因此2025年申报高企的产学研协议认定的签订时间需在2022-2024年,申报当年签订的不予计分,且需提供产学研合作的记录证明(如项目支出的发票及凭证等)。

产学研是否为必须项

产学研不是申报高企的必要条件,但是在高企评定时是计分项目!

如果企业成长性得分较低,而且知识产权得分也没有在A档的话,一般建议搞个产学研,能拉回一些得分,这样才能保证在70分以上,并通过认定。

产学研对高企申报的作用

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分标准,企业与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获得最高6分的加分。对于条件评分较低的企业可能足以达到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而对于条件较好的企业则是一个额外的保障。

产学研注意事项

1.严禁虚假协议:主要是指企业缺乏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资源,或因时间紧迫等原因,伪造印章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或擅自修改原协议时间等。

2.协议过期:高企认定要求提供近三年的资料,如果该协议在三年前有效期截止,那么就属于协议已过期或已失效。

3.协议无实质性内容:主要是指框架协议,里面并没有针对某项技术进行研发或某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等实质性内容。

4.协议无经费:这也属于协议内容实质性缺失的一种,无经费体现,代表只是一种合作意向。

5.财务无费用记账:一份正式规范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必然有实质内容,必然涉及合作费用,一旦费用发生,财务必有记账。

产学研合作的十种主要模式

成果转让模式

成果(技术)转让模式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等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企业再将其市场化与产业化。

技术开发模式

一是合作开发,是一种半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投入资金、人力,高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力和设备,共同就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委托开发,是目前企业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企业以项目方式将所需的技术委托给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开发,是目前企业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且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运用技术开发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即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该模式有利于合作双方相互交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利于企业建立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

共建实体模式

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或政府机构组建股份制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共建经济实体是产学研之间最紧密的、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

校企联盟模式

校企联盟合作形式多样,是当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较为有效的有效组织形式。 

1.一个高校院所的单个学科(领域)或团队与一个或一批企业结对实施科技服务; 

2.多个高校院所的一批相关学科(领域)或团队集成服务于一个企业或一批企业,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大联盟;

3.省外乃至海外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盟;高校院所服务农业,与县、乡(镇)、村合作,建立各类农业科技基地和园区; 

4.高校院所的学科团队与地方或高新园区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基地和联盟等。

战略联盟模式

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意图出发,以股权或契约的方式建立的较为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优势在于产学研联盟的结合度高、联盟成员之间互动性强、交易成本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强,能有效促进合作中各要素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具备持久的发展潜力,是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升级。

科技资源共享模式

科技资源共享模式是指企业与科技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资源,以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高校、科研院所也可能需要利用相关企业的厂房、加工设备等作为中试或实习基地。

公共服务平台模式

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的高校、科研机构利用学科、专业的优势,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除了实体平台,还可以是网上平台。政府通过线上资源对接,为产学研各方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供需信息,从而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技术交流模式

技术交流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指研究机构、高校等通过专家会诊、现场解难、技术交流、成果对接等形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比如举办专家研讨会、技术沙龙、信息经济创业创新大赛等。

科技园区模式

科技园区模式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如在发展中还有其他需求,可扫描上方二维码填写您的需求,将有专门人员及时为您答疑解惑!

联系方式

严玉梅 13265359465

肖   桐 18320271570

畅通落地之路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做有组织的成果转化

高效供需匹配

让成果转化容易一点

湾创成果转化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科创行业垂直模型的成果转化数字化平台,构建高效连接成果和需求的AI匹配引擎;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成果转化业务模型算法,对成果、需求、专家、院所进行精准的大数据画像,提升匹配的精度和效率,促进成果转化的高效落地。

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全国创新要素协作网络,实现全国需求,全国解决。

【来源:素材汇总于网络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