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博士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近日,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落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博士生黄金波获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金奖。

获奖项目《器官医学开创者——全球首创无缺血器官仿生养护系统》,突破离体器官养护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多种器官离体后继续长期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首次实现在“器官水平”上全面认识器官功能,有利于精准治疗器官疾病。

“养活”离体器官助力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

当器官在人体内时,由于处于适宜的生理环境,具备血液供应、营养物质及自主功能调节机制,能够正常运转。然而,当离体后,器官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却变得困难。

一直以来,构建适宜离体器官生存的仿生环境、保证离体器官的血液供应、供应离体器官所需营养物质是离体器官维护面临的技术难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器官维护手段,针对器官的研究几乎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空白,阻碍对器官基本功能及器官基础疾病的认识。这导致在临床治疗上,一个器官患病所有的器官均需接受治疗;在医学研究中,独立器官功能的研究、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

聚焦这一痛点,黄金波及团队成员,在其导师中山一院教授何晓顺、赵强指导下,以离体器官养护核心技术为基础,研发出运用于器官移植、器官药筛、器官研究、器官治疗、器官教学等领域的系列产品。

“把器官在体外养活,能为医学研究、临床实践提供助力。”黄金波举例介绍,团队将人类患病的器官在体外“养活”,建立人类真实疾病器官模型,在其中进行新药筛选研发,将缩短药物研发进程。此外,在体外“养活”器官,还可以为器官衰竭患者提供功能支持,帮助其度过危险阶段。

探索无缺血器官养护技术成果转化

“我们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走出了一小步。”黄金波表示,能够获得本次嘉奖,离不开医院前辈们在器官领域取得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此前,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何晓顺破解了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难题,成为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首创者。此次获奖项目成果正是在无缺血器官养护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成果转化探索。

四年前,黄金波进入中山一院攻读硕士,便投身这一项目,聚焦无缺血器官养护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获得中美等多国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

在何晓顺团队指导下,黄金波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医学、理科、工科、经管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创新实现系列原创性技术突破。作为青年住院医师,他希望能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力量,将更多专利转化为临床产品,造福患者。

“参赛过程中,我们向国际分享了最前沿的离体器官养护技术,展现中国科技自信,坚定不断创新信念,未来将持续为卫生健康事业贡献青年力量。”他说。

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表示,此次获奖项目基于临床实际痛点问题进行创新,将科技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创新成果真正落地并造福患者。中山一院将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理想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医学拔尖人才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南方+记者 吴雅楠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章智琦

编辑 朱琦
校对 郭晓波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