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沿海突发海水倒灌,背后的风暴潮、天文潮究竟是什么?

南方+

日前,全国多地沿海地区突发海水倒灌,公交停运,部分街道遭遇水浸,在辽宁,一些积水深处超半米。此次海水倒灌也引发多个民间传言。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异常增水主要与外海大范围风暴潮波的震荡回流和天文高潮的叠加有关。

自然资源部已于10月21日启动海洋灾害四级应急响应,派出5个专家组赶赴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指导地方核查部分岸段异常增水情况,做好灾情调查和评估工作。

盘锦二界沟沿海部分街道遭遇海水倒灌 图源:央广网

盘锦二界沟沿海部分街道遭遇海水倒灌 图源:央广网

此次异常增水过程强且持续时间长

据悉,10月20日傍晚到21日下午,渤海和黄海中北部各潮位站在无明显天气系统的情况下出现80到160厘米的增水,辽宁省沿岸出现了达到当地红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唐山市和山东省烟台市出现了达到当地橙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天津市、河北省沧州市、山东省潍坊市和威海市出现了达到当地黄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此外,19日中午,江苏南通沿海还出现了达到当地红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消息,本次异常增水过程强且持续时间长,1米左右的异常增水在渤海沿岸持续时间超过20小时,叠加天文高潮导致21日凌晨前后辽宁省多个潮位站出现破历史纪录的高潮位,辽宁、河北、天津等多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有明确记载的此类案例。

辽宁省海洋预警监测中心10月22日10时发布风暴潮警报解除通报,称受冷空气和气旋共同影响, 21日傍晚至22日上午,辽宁沿海出现了20到50厘米的风暴增水,各验潮站未出现达到当地蓝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沿岸的潮位逐步恢复正常,本次风暴潮警报解除。

分析:外海大范围风暴潮波震荡回流叠加天文高潮

自然资源部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异常增水主要与外海大范围风暴潮波的震荡回流和天文高潮的叠加有关。

在此次异常增水发生前,受冷空气和出海气旋共同影响,10月18日至19日上午,渤海湾、莱州和山东半岛沿岸出现了一次强风暴潮过程。19日下午至20日白天,渤海沿岸普遍出现了最大超过100厘米的持续减水过程,致大量海水在外海堆积,20日夜间到21日早晨,堆积的海水震荡回流正好叠加在当地天文高潮上,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等地沿岸普遍潮位较高。

海水冲上烟台马路 图源网络

海水冲上烟台马路 图源网络

风暴潮则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台风风暴潮,比较常见,容易预警,多发在福建以南的东海、南海海域;而福建往北的东海、黄海和渤海,容易出现温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没有规律性,难以预警,一股冷空气来临就有可能带来涨潮、大风浪和连续降雨,引发大范围风暴潮波震荡回流,造成海水漫过堤坝。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江文胜受访时表示,天气因素导致的海面升降在天气过程结束后仍会有波动,这种现象称为风暴潮的“余振”。此次多地发生的海水倒灌现象就是风暴潮的“余振”与潮汐高潮相遇所致。具体来说,在强风天气过程中,虽然当时的涨水没有赶上潮汐高潮,但随后的风暴潮余振却赶上了潮汐高潮,从而引发了海水倒灌。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专家受访时指出,天文大潮是指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出现在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前后,此次各地海水倒灌出现在20日(农历十八日)、21日(农历十九日),符合天文大潮出现时间。

自然资源部已于10月21日启动海洋灾害四级应急响应,派出5个专家组赶赴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指导地方核查部分岸段异常增水情况,做好灾情调查和评估工作。

南方+记者 朱红鲜 张晋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