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郁南“90后”消防员已获得11项国家专利

南方+

00:23

郁南“90后”消防员已获得11项国家专利

提起消防员,你会想到什么?

水枪、灭火战斗服、消防车、各类训练器材……这些传统装备,是他们灭火救援的“尖刀利器”。

在云浮市郁南县一环东路消防救援站,有一位“蓝焰工匠”,“90后”的他,加入消防救援队伍14年,累计获得11项国家专利,是全省消防救援队伍的“革新能手”。

“我们都有离开消防的那一天,但好用的装备会一代代传承下去。”云浮市郁南县一环东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一级消防士邱建锋说,未来将研发更多、更好、更实用的装备,让救援更加迅速,让生命更有保障。

“只要是比赛,都力争第一!”

1991年,邱建锋出生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偏远山村。因家境贫寒,他16岁便外出打工,尝尽人生百态、生活苦楚。19岁那年,他应征入伍,踏上了军旅征程,后来加入了消防救援队伍。

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以来,他一头扎进训练里,努力钻研业务技能。什么不懂就学什么、哪里薄弱就补哪里。即使动作再细小,他也会全神贯注,重复训练数遍,直至趋于完美。

年纪轻轻的他,手上留有很多已经结疤的旧伤痕,厚厚的老茧是训练和战斗的痕迹与“勋章”。“我训练单杠的时候从没戴过手套,我觉得把茧磨出来才算练到。”邱建锋说。

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勤奋的练习,他的业务和体能在队伍里都是拔尖的。

 郁南县一环东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邱建锋在测试装备。受访者供图

郁南县一环东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邱建锋在测试装备。受访者供图

“还记得我刚进消防的头三年,只要是比赛,我都力争第一,每次都能拿到前三名。”邱建锋说。

2013年,在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一级战斗员评定暨比武竞赛中,他沉着应战,奋勇争先,最终在个人项目器材操作运用和四百米消防障碍中分别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全省所有战斗员中竞赛总成绩排名第三,勇获年度“全省执勤岗位训练标兵”称号。

可惜的是,伤病来得太快。2014年,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邱建锋的腰受伤了。由于伤势较重,那时的他很难再和以前一样完成全部训练。

领导建议他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婉言谢绝。“当兵就要冲锋陷阵!”他跟指导员说,“可以把我留下吗?哪怕苦点、累点,我都能坚持。”最终,指导员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

从台前走到幕后,邱建锋决定换一种方式守护生命。

革新消防装备敢想敢干

2012年,在郁南一场火灾处置过程中,邱建锋随队伍火速赶往现场救援。经过近一天一夜的奋战,大火被扑灭后,队友们早已疲惫不堪,却还要将救援现场遍地笨重的水带手动卷起并收整好。

“我当时就在想,每次救援后大家都很累,还要花20分钟收水带。如果有种装备可以快速将水带卷起来就好了。”邱建锋说,因伤无法参训后,他开启了消防装备的革新之路。

说干就干!邱建锋利用业余时间钻入楼梯井,不分昼夜地画下一张张图。找不到配件,他就从废旧的家电里拆;不懂电机驱动原理,他就一条一条线试;找不到电焊机,就用铁丝绑。消防水带套件组。 受访者供图

消防水带套件组。 受访者供图

“这种事情你干得了吗?”当时有不少人泼他冷水,而他却只想用行动证明。

2014年10月,第一台机器总算设计出来了。“这让我觉得,只要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10年过去了,邱建锋依旧记得当初激动的心情。

多年间,经过上百次测试,邱建锋终于成功研制出便携带、全自动、易操作、成本低、可复制的“消防水带便携应用套件组”,原来需人工20分钟收卷的400米水带,现在用机器仅需6分钟,效率大大提高。

2021年,他带着“消防水带便携应用套件组”代表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参加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科技创新大赛,斩获技术革新奖,他本人也荣立个人二等功。

锣鼓喧天,亲友汇集。“当喜报送到家乡的时候,我从未想过有这么一天。”邱建锋说,“其实我就是个农村孩子,曾以为会一直这样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但进了消防,让我在奋斗中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

后来,他又做了马蜂窝摘取装置、新型水带墙脚固定架、便携式照明灯具组等装备,并成功申请专利。他说,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救援需求。

如今,邱建锋在消防站有了“党员先锋”工作室,专门用于设备研发创新,单位还为他配备了专业的图书资料和工具,并联系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消防站有了越来越多的“蓝焰工匠”。

重回救援一线仍不忘钻研

除了为装备革新贡献力量,随着伤病恢复,邱建锋在救援现场又成了独当一面的先锋。

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每一次参加救援,他总会根据实战需求和战友们的反馈,提高装备的实用性。

去年9月台风“苏拉”期间,郁南消防接到报警称,有一位破羊水的孕妇被洪水围困,需要及时转移就医。接到命令后,邱建锋主动请缨,带领郁南消防一车6人紧急赶赴现场。

到达现场后,由于村委大部分路面被洪水淹没,车辆无法行进,加上水流湍急橡皮艇无法越过水面到达对岸,邱建锋带领队员从临近镇走水路、爬山、过农田,携带笨重的橡皮艇、担架等上百斤物资徒步近2公里,最后终于来到孕妇身边,将她送上了救护车。

“救援时如果遇到水面和陆地结合的路段,橡皮艇的运输便成了问题。徒手搬运只会给救援人员增加负担,十分消耗体力。”回到工作室后,他立马召集“党员先锋队”成员一同商讨,力求设计一款可以高效运送橡皮艇的装置。

团队耗时近8个月,研制成功“多功能橡皮艇运输架”。该装置可自由折叠、变形,用作橡皮艇运输架、艇上休息座椅和救援梯,能被运用到多样化救援场景中。今年6月,该装置成功申请专利。

近年来,邱建锋先后获得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科技创新奖”“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南粤十佳消防卫士”“广东好人”“优秀共产党员”“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近40项荣誉。

“装备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如果能通过技术创新压缩救援时间,那每一次钻研都不白费。”在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条路上,邱建锋锲而不舍,步履不停。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郁轩  

编辑 伍欣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