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黄谷柳的作品回家了!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

03:35

战地记者黄谷柳的作品回家了!

在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著名作家、南方日报创刊时期摄影记者黄谷柳的摄影作品回家了!

10月21日,“光影璀璨 新程壮阔——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主题图书首发式”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办,首发式上,著名作家、南方日报记者黄谷柳的后人黄茵,向南方报业捐赠了黄谷柳生前拍摄的全部摄影作品原始底片及数字影像,并讲述了捐赠缘由,“发现这批底片是在2003年,后来我就自己开始做调查工作,现在过去那么多年,怎么样保存保管、去利用这批底片,已经不是我依靠个人的能力能做好的事情。”

黄茵向南方报业捐赠黄谷柳摄影作品底片。(摄影:王景春)

黄茵向南方报业捐赠黄谷柳摄影作品底片。(摄影:王景春)

黄谷柳是党的文艺战士,一生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他一心投身伟大时代,用文学创作反映现实,他的小说《虾球传》被茅盾称为“当年在华南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因为热爱写作,他记录成癖,在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批胶片分装在几百个蜡纸袋中,和他的日记、笔记本一起被他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

1950年5月,海口,战俘满城。(摄影:黄谷柳)

1950年5月,海口,战俘满城。(摄影:黄谷柳)

半个世纪以后,机缘巧合之下,外孙女黄茵发现了这些资料,经过多方查证走访,将它们发掘整理出版成书,向世人再次叙述那些“最可爱的人”的故事……

1950年初,粤桂边纵队战士在刚解放的村庄教孩子们跳舞。(摄影:黄谷柳)

1950年初,粤桂边纵队战士在刚解放的村庄教孩子们跳舞。(摄影:黄谷柳)

“最俊的儿郎上交给国家,最珍贵的文物也是”

“黄谷柳是南方日报创刊时期的记者,他曾在驻海南记者站工作,之后两赴朝鲜,第一次是以记者的身份,第二次是作为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成员前去,但组织关系仍在报社。”黄茵用了一个形象比喻,“我向南方报业捐赠这批作品,也意味着黄谷柳的作品回家了。”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儿童把敌人的坦克当玩具。(摄影:黄谷柳)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儿童把敌人的坦克当玩具。(摄影:黄谷柳)

这批照片的回家路并不容易。2003年,在整理自己拍摄的照片时,黄茵听母亲提起床底下有一个箱子,是外公留下的底片,在众多军人的照片中,她认出巴金,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历史价值,于是次年不再与所在单位续约,开始自费查访这批照片的人物故事,“当时没想过出书,就是凭着一股劲,我得趁还能找到上面的人,至少调查清楚这批片子是什么。”

65军政委王道邦与巴金在开城。(摄影:黄谷柳)

65军政委王道邦与巴金在开城。(摄影:黄谷柳)

走访的过程是磨人的,“调查一张历史照片上的人和事,跟调查508张历史照片上的人和事,简直是两重天地”,她用一年的时间重新分析胶片,用五年进行寻访,才有把握给每张照片写文字说明。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全因为这批底片在她手上,“复活它们,并使其传世,我责无旁贷。”

因为部分底片意外流失,收回过程也很惊险,幸好她一直在孔夫子旧书网留意黄谷柳的消息,联系上当时这部分底片的拥有者,此人恰好是《虾球传》的爱好者,在确认了她是黄谷柳的后人之后,无偿将东西还给了她。“因为爱戴黄谷柳先生,这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就把他花几千元收购回来、本打算以两万元出售的黄谷柳先生遗物,一文不收全部给回家属。”深受感动的黄茵在日记中写下这个故事。

山上小松树密布,是炮兵们弄的伪装,这样的青山一连好几座,每门高射炮都用电力操控,一条电线从炮身通到指挥仪。指挥仪周围坐了八个小战士,他们时刻把敌机的航速、距离给各炮计算好,连长发一声号令,阵地上每一门炮都动了起来。(摄影:黄谷柳)

山上小松树密布,是炮兵们弄的伪装,这样的青山一连好几座,每门高射炮都用电力操控,一条电线从炮身通到指挥仪。指挥仪周围坐了八个小战士,他们时刻把敌机的航速、距离给各炮计算好,连长发一声号令,阵地上每一门炮都动了起来。(摄影:黄谷柳)

由于缺乏专业经验,最开始发现底片粘连,黄茵请教一位朋友,对方给出了“泡在水里一晚”的建议,结果次日都变成白片,当时损毁了二三十张,黄茵现在说起此事还满脸心疼。10月21日,为举办新书首发式活动,报社请她提供20张黄谷柳拍摄的照片,结果从樟木箱里拿出的底片,又有不少成为废片,尽管这些照片已经扫描、修复和出版了,但回忆起这个过程,她还是很遗憾,“本来我就打算捐赠这批底片,之前是暂时舍不得,现在既然保管不善,就应当交给更有能力的人、设备更完好的机构,我知道南方日报有一个历史影像片库,也正在做整理研究工作,黄谷柳的底片能加入其中,是很有意义的。”

5月1日,早饭后,巴金和黄谷柳到开城运动场看开城市各界运动大会。巴金认为这是他入朝以来参加的最大、最热烈的庆祝会。(摄影:黄谷柳)

5月1日,早饭后,巴金和黄谷柳到开城运动场看开城市各界运动大会。巴金认为这是他入朝以来参加的最大、最热烈的庆祝会。(摄影:黄谷柳)

“最俊的儿郎要上交给国家,最有价值的文物也是。”黄茵在首发式上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以后我还会无偿配合做好底片的文字整理工作。”

“能够留存与传播这批影像,我此生无憾”

对黄茵来说,外公在生活中是个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温和、低调、很平常心,她从未见过他与人起争执和红过脸,以至于她小时候一直认为他就是一个没什么特别的普通人。后来她开始自己的创作,住到外公家就近请教,写作失败后,外公提议,你要不就写我在朝鲜拍摄的志愿军故事吧!我告诉你,你来写。黄茵说:“我那时不懂事,坚决拒绝了,我说,这又不是我经历的故事。这真是错失良机。”

志愿军战士们帮助朝鲜老百姓修房子。(摄影:黄谷柳)

志愿军战士们帮助朝鲜老百姓修房子。(摄影:黄谷柳)

“2004年开始整理他的日记,我才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后来,黄茵对他有了深入的认知,“一路走来,他从来是倔强不甘、寻求光明的。”

2020年11月,《黄谷柳朝鲜战地摄影展》参加第二届开平“沙飞摄影周”,这是广东省首次展览黄谷柳的摄影作品,黄茵在文章中写道:“我相信他老人家若泉下有知,定会老怀大慰。家乡也终于有机会了解文学家黄谷柳——当他身为战地摄影师和记者时,他那深入战士灵魂的摄影视角和表现功力、他对战场细节的关注。”

1952年,中国文学和艺术家赴朝创作组访朝结束后,黄谷柳选择留下来跟随38军,下连队协助战士搞文化宣传工作,三八线上的防御战和西海岸汰香山蜂腰部的守备战他都参加了,38军给黄谷柳记了三等功,发给“军功章”一枚。1951年至1953年,黄谷柳两番入朝,亲临战场420多天,直至朝鲜停战协定签下,他才随撤军的车队回到祖国。(来源:黄茵供图)

1952年,中国文学和艺术家赴朝创作组访朝结束后,黄谷柳选择留下来跟随38军,下连队协助战士搞文化宣传工作,三八线上的防御战和西海岸汰香山蜂腰部的守备战他都参加了,38军给黄谷柳记了三等功,发给“军功章”一枚。1951年至1953年,黄谷柳两番入朝,亲临战场420多天,直至朝鲜停战协定签下,他才随撤军的车队回到祖国。(来源:黄茵供图)

在闲暇时,黄茵做了一份题为“黄谷柳与大时代”的记录,以表格的形式对照黄谷柳的一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变迁,在这份记录里,黄谷柳始终与时代同行,“抗战八年,黄谷柳写了20多万字的小说和剧本,除了反映抗日战争中的士兵杀敌英勇,就是揭露国民党内的人性阴暗,抒发他对底层人民贫困生活的深深同情”。新中国成立后,他见证多场战役,又为新社会的英雄人物感动,未完成的《和平哨兵》,就是以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郭忠田为蓝本写的。

38军战斗英雄郭忠田与朝鲜孤儿。(摄影:黄谷柳)

38军战斗英雄郭忠田与朝鲜孤儿。(摄影:黄谷柳)

黄谷柳以文字和摄影反映时代,多年以后,黄茵也为记录、重现重要历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影像是对于志愿军战士、英雄们的尊重和致敬,让他们得以融入国家记忆里,融入军魂里,”黄茵说,“能够留存与传播这批影像,我此生无憾。”

5月12日上午,安东(今丹东)市民夹道欢迎从朝鲜归来的志愿军伤病战俘,车队来到温泉疗养医院五龙背第六院,经过战俘营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伤病缠身的孩子们终于回家了。(摄影:黄谷柳)

5月12日上午,安东(今丹东)市民夹道欢迎从朝鲜归来的志愿军伤病战俘,车队来到温泉疗养医院五龙背第六院,经过战俘营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伤病缠身的孩子们终于回家了。(摄影:黄谷柳)

黄茵记得,2008年2月的一个下午,她在博客上看到留言,一个陌生人向她讨要他爷爷的照片,小伙子准备给80岁的爷爷祝寿,要做一个纪念爷爷参加革命60周年的光盘,他上网搜到了她的网页,上面有他爷爷的名字和小照片——他爷爷就是当年与黄谷柳和巴金在朝鲜开城合影的志愿军583团团长齐金丙。

黄茵坐火车去南京看望老人,听他讲当年的故事。583团也跟她联系上了,他们想把583团的照片挂在团史室,电话里的军人说,老兵退役新兵入伍,他们都会来团史室向照片上的英雄前辈致敬。

黄茵在笔记里写道:“我把四张照片放大20寸寄过去,想象着老兵退役新兵入伍,他们都会从这些照片前面走过。”

采写:南方+记者 刘桐桐 杨逸 戴雪晴

摄像: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编辑 邓素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