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家长心理课堂 | 如何引导孩子提高自制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电白学校
+订阅

我校始终秉承家校共育,培养卓越孩子的理念,坚持开展家长课堂,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提供科学的理念与有效的工具。10月11日,心理辅导中心面向初中部家长开展了《如何引导孩子提高自制力》主题工作坊。

01 如何做一名“好”家长?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家长凌驾于孩子之上。家长往往就是家庭的领导,当家长与孩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往往是家长说了算,孩子很少有自由决定的权力。杨老师指出, 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关注家长自己想要;需要用平等尊重的沟通方式而不是命令约束的沟通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需要分析原因帮助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愤怒训斥。

02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自制力不是硬扛,而是运用策略抵制诱惑。当孩子发现当下行为有可能不当时,究竟是向诱惑妥协还是控制欲望,这是个策略选择问题。上课说话和可能被老师批评罚站,更愿意选择哪一个?我们需要让孩子清楚他的选项并进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起到的作用是引导他如何做出对的选择,而不是命令他去选择。孩子只有在实践中对选择进行反复权衡,才能真正发展自控能力。当然,在选择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选项的砝码,增加孩子的犯错成本,从而让孩子自己放弃错误选项,最终达到自控结果。

此外,需要给予孩子树立合理的目标,目标行为动力,有助于自控力培养。比如,遵守上课纪律,奖励小贴纸,攒够多少贴纸可以兑换什么奖励等。逐步培养孩子的目标意识,发展他的自控力和意志力。

03 如何提高亲子关系?

孩子不愿意沟通,背后肯定有原因。也许孩子曾经真诚的向家长表达,但没有被家长关注,没有被理解倾听,孩子逐渐不愿再对家长打开心扉。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合理的期待,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要求,把自己童年没有完成的愿望希望由自己的孩子来完成。当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爱”时,便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杨老师给家长开出沟通“秘方”:

 • 积极关注法:同感共情 

 • 建立同盟法:先肯定孩子,再提出建议 

 • 焦点解决法:寻找例外 

对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问题。杨老师提出几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明确立场,和孩子做同伴,让孩子收到的是爱,是孩子所需要的爱,与孩子链接时,表扬孩子需要具体描述你看见孩子所努力的地方,而不是敷衍的称赞。

 沟通的精髓是感情,家长需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不要总关心孩子的成绩,不要常担心孩子飞得高不高,要多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通过一指断笔的游戏,让家长扮演孩子,杨老师扮演家长。让家长体会教育不是单单的给方法,要学会问问题,家长要给孩子简单的提示,引发孩子思考,相信孩子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内在驱动力,给孩子任务,给他创造帮助别人的机会,提升价值感。

通过互动游戏“闭眼计时”让家长们体会当意见与孩子不统一的时候,家长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家长们体验孩子们在心理课堂的模式,是一起分享我们的经历与感受,从而尽可能让大家在这些分享与感悟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04 结语

本次工作坊让家长打开思路,受益良多,家长们纷纷表示,这场活动内容至关重要,希望学校开展更多心理课程活动,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最后,家长也需要调整自己,想要孩子改变,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想让孩子成长,父母必须首先成长,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