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3日,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和北京师范大学联手启动基于脑科学的人才培养项目(下称“项目”),将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科学培养学习力。项目确定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和广州实验中学两所学校为基地学校,并将辐射全区学校和少年宫。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北师大原副校长、北师大珠海分校原校长陈光巨表示,未来人才须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跨学科综合素养及终身成长的意识,“学校教育的核心将是提升学生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力”。
随着心理学和脑科学相关研究逐渐成熟,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中以填鸭式教学、超前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可持续,过早让学生学习超过其发展阶段的内容,育人效果有限。
大脑是人体内复杂、精密的器官,如今的人工智能大都是以大脑为模型推动其研究发展。由于脑科学是一门研究大脑和心智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因此脑科学研究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埔区教育局局长彭瑄介绍,项目将借助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和实践成果,探索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教育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为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项目团队将对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和广州实验中学两所基地学校的学生进行综合学习能力测评;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脑科学科普和观念的普及;通过体育等课程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能、认知和其他相关训练活动。
“在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脑科学知识,根据学生大脑发育不同阶段的学习规律,制定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薛贵说,团队将用前沿科研成果指导黄埔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大力推进因材施教,聚焦科技人才选拔与培养。
项目启动后,项目组专家将在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和广州实验中学两所基地学校举办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还将在黄埔区少年宫为少年宫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设计基于脑科学的课程体系并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南方+记者 陈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