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首个!“全电示范村”!位于→

河源发布
+订阅

电能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乡村发展的能源引擎。根据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融入和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河源供电局强化政企联动,绘制了乡村电气化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发展蓝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推动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河源供电局试点建设河源首个“全电示范村”,通过打造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居民生活等全场景电能替代应用,全面推动绿色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推动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

惠民生:为村民美好日子充电

今年以来,河源供电局工作人员多次走进下坝村,宣传新时代乡村电气化电能替代工作,科普电气化产品实用性和适用性,提升村民对电能替代的认知。下坝村已有105户由煤气炉改造为凹面电灶,村民反映炊事便捷、成本降低、安全性提升。

在下坝村,河源供电局还着力推广乡村家庭智慧用能,如炊具电气化、热水器电气化、智能家居、分布式光伏等,广泛推广电力物联网技术,提供安全用电监测服务,提升居民用电幸福感。

同时,河源供电局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改变了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按照“整线(成片)标准化治理”的工作思路,集中资源整体性成片解决频繁停电、低电压、重过载、三线搭挂、网架不完善等问题。经过改造,标准化台区的线路整齐划一,与乡村风貌融为一体,供电能力提升至原来的3倍,满足了下坝村居民用电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步完善高速、村居、观光点充电站建设,让人民生活更加便捷。

村民杨雪锋感叹:“我家平常在家有5人,以前每月做饭用一瓶煤气,135块钱(每瓶),现在用电50度左右,节省了80—100块钱,而且安全、卫生、无污染。”村民谢先生说:“在没有安装光伏板之前,平时楼顶都是用来晒衣服、晒被子的,现在楼顶安装了光伏板,不仅不影响晒衣服、被子,楼面也降温了,还能遮风挡雨。”

助产业:电气化改造赋能新农具

近年来,河源供电局在下坝村推广多产业电气化改造,谋划建设充电桩,推动下坝村农田灌溉、种植业等进行电气化改造,全方位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紧张,农业无人机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具。在下坝村,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广东省规模最大、河源首个万亩智慧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农业无人机接替传统人力进行作业,1台机1天可喷洒农药700亩。

万亩智慧无人农场示范基地是市政府和东源县政府“百千万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拥有我市规模最大的电气化机械烘干农场,依靠北斗卫星系统和5G信号,实行无人机械整地、播种、插秧、消杀、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农场种植前期育种、育苗,中期灌溉、消杀、施肥,后期运输、烘干、存储,以及支撑智慧农场的立体化5G网络和规模可观的无人机群,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撑。河源供电局聚焦服务粮食安全,建设充裕可靠的电网,全力支持无人智慧农场冷链、电气烘干稻谷、机械作业等电力需求,助力打造广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样板。

农作物的种养收是结合节气开展的,在收获季节产生大量商品,终端价格不高,售卖周期不长。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基地建成了电储藏室(冷库),可将烘干的稻谷储藏12个月,锁住了丝苗米的香气,保证了大米纯天然的滋味,也保证了产品的价格和销量。”另外,智慧农场示范基地还建成了电气化碾米中心、烘干中心及储存冷库等,实现稻谷从烘干、储存、成米全程电气化绿色发展。

“全电示范村”的建设,让乡村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村民走上高品质生活之路,串联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丰富内涵,是河源供电局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雷宇烁

通讯员:杨敏 樊飞玲 陈洁臻

编辑:戴珍 

二审:周焕

三审:范建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