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艺术疗愈之桥,广州美术学院推出大湾区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平台

南方+

10月16日,广东岭南第十二届原生艺术与心理漫画公益展暨陶艺疗愈工作坊、原生艺术与AI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

活动现场

原生艺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教授邱鸿钟团队及广东省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者共同协作的一项成果。原生艺术和心理漫画展已举办了12届,是广东省在全国连续举办次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心理类专题公益画展。本届画展主题是:“一心一艺,静待花开”,画展筹委会收到原生艺术作品和心理漫画作品超过千幅,现场画展选出100多幅代表作进行展出。

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持续关注艺术疗愈的相关主题探索,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疗愈团体辅导工作坊”持续开展3年多,惠及师生近千人;绘画艺术学院持续进行手工书的情感共鸣与连接、情绪调节与放松等艺术疗愈实践。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携手“艺心”朋辈心理互助服务团队探索出了一条将心理健康与艺术表达相互融合的工作路径。这些有益实践形成了学校专业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的品牌标杆。

活动现场在工作坊现场,各政府机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同行等100多人同聚一堂,共同体验陶艺之妙,心灵之奥,情谊之真。在工作坊中,广美陶艺疗愈工作室负责人方雄联合陶艺专业教师徐志伟,从《三酸图》的隐喻引入参与者对传统禅意陶艺隐喻的思考,参与者通过泥土这一介质,把自己卷入有意义的象征性符号系统里,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表达和释放出更多深层次的情感和需求,促进身心和谐,参与者通过解读作品的精神价值及呈现出来的个性体验,赋予艺术体验更广阔的精神寄托和情绪表达意义。

在随后的《艺术疗愈的赋能和多元场阈探索》的主题对谈环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教授邱鸿钟、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陶艺教研室主任王琪、绘画艺术学院教师黄肖铭分别从艺术疗愈的社会作用、介质运用和未来可能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谈专家提出艺术的心理评估与心身疗愈功能的学理性,从陶瓷、手工书等艺术介质创作方面探讨了艺术手段的情感共鸣、情绪调节和自我表达创造载体等作用,也跟与会同行交流了艺术疗愈未来可能性等问题。

活动现场

近三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常态性开展校内外工作坊活动,陶艺疗愈团体心理辅导在校内累计服务近1000人,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实践作为连接大湾区青年的重要纽带,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主办方表示,面向未来,广美将继续通过艺术疗愈的项目介入,与高校同行、临床心理医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建立联系机制,持续搭建大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益实践服务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践行艺术的社会责任和疗愈功能。

南方+记者 杨逸

编辑 钟烜新 张志超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