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边检站:用实干回应浩瀚大海的“时代之问”

南方+

近日,一艘马绍尔群岛籍油轮“奥林匹克生命”轮抵达惠州港马鞭洲岛原油码头。早已在此等候的惠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下称“惠州边检站”)民警立即办理边检手续,吊桥和码头工人同步开始作业,保障船舶高效通关。

翻开地图,在中国海岸线南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辽阔绵长的海岸线勾勒出惠州港独特的轮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惠州,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纷纷落户惠州,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热土。

作为这片热土的见证者、建设者,30年来,一代代惠州边检人勇挑重担、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履行着国门卫士的庄严承诺。

劈浪前行逐梦深蓝

海风徐徐,站在大亚湾石化区远眺,整齐划一的巨大储罐、纵横交错的管廊,像一幅巨大的工笔画铺展在眼前。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开发区”)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和国内一流开发区,综合实力连续5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1988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潮,惠州市开始筹建大亚湾石化区,港口建设随即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1990年5月25日,随着一声巨响,原先矗立在大亚湾海边的石坳岛被削平,一块巨大的新陆地取代了原先长500米、宽400多米的海峡。这就是全国闻名的“惠州第一炮”。正是这一炮,奠定了惠州港的雏形,为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创造了重要条件。

1992年,惠州港建成2个3万吨级泊位和1个1万吨级泊位。1993年4月16日,惠州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伴随惠州开放口岸不断延伸,同年11月,经上级批准,惠州边防检查站(现为“惠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正式成立,隶属于原广东边防总队。

大项目来了。2002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大亚湾畔奠基,宣告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正式落地,惠州港迎来了发展建设的热潮。“站部的建设与港口建设是同频共振的。”时任该站筹建组组长的张继业回忆道,最初的营区位于惠州市大亚湾开发区澳头镇,大家住在简易的宿舍,几十平方米的饭堂,既是会议室,也是学习室、娱乐室。

随着大项目掀起的建设热潮,惠州边检站凭着“敢闯敢干”的顽强精神,在一次次的自我蝶变中逐渐发展壮大。30年来,该站从原先的28人增加至145人。改革转隶后,惠州边检站连续4年获评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年度先进基层党委”。

一夜春潮平地涌。2003年8月,惠州港一期项目配套工程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施工建设。2004年6月,惠州港3万吨级石化码头开工。石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港口的发展,惠州港逐渐成为典型的产业港,惠州边检站积累了丰富的原油化工船舶出入境查验经验。

“30年前的大亚湾到处是滩涂,只有一个小型客运码头,现在惠州港变成了大湾区六大港口之一。”李燕华1993年入伍后便在惠州扎根,见证着惠州港的蝶变。惠州边检站承担起惠州国际航行船舶、往来港澳船舶、港澳流动渔船、海上钻井平台特色业务船舶,及船员的出入境查验管理任务。

提质增效赋能发展

“船舶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往往希望口岸查验单位提高查验效率,尽量缩短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惠州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孙飞云表示,惠州边检站通过主动走访口岸企业,制定出台简化惠州口岸马鞭洲码头出入境检查便民措施,创新推出平行作业模式,使靠泊船舶平均作业时间减少2小时。

当前,惠州边检站推行“一体化执勤、一站式服务”的移动执勤车办公平台,将边检服务前移至一线,实现“手续一线办理、问题一线解决、效率一线体现”的通关需求。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石化区化工船舶出入境检查成为惠州边检的业务名片。

“现在有了会‘飞’的民警,我们回家快多啦!”谈及边检工作效率,南海钻井平台的工人对民警竖起了大拇指。今年6月28日,在距离陆地100余海里的南海东部陆丰油田,钻井平台作业工人迎来每月的轮班交接,按一般勤务要求,需要船员前往口岸大厅办理入境手续。为提升通关效率,惠州边检站组建“飞行小组”,民警乘坐直升机飞往钻井平台为工作人员办理出入境边防检查手续。

“乘船办检需要5小时,乘坐直升机只需30分钟。”民警浩特介绍。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巡逻艇、直升机,这不仅是执勤装备的提档升级,更是边检执勤效率的不断突破。

随着惠州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惠州港近年来常有新的码头申请对外开放。今年8月,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的重要配套工程——惠州港荃美石化码头项目通过验收组的对外开放验收。“口岸开放到哪里,边检服务就必须要跟进到哪里!”惠州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张屹说。

目前,惠州边检站坚持“服务早于勤务”理念,推行“定员挂钩企业、定点走访码头和定责解决问题”的边检联络专员服务方式,为码头建设提供“一对一”业务咨询、法律培训和政策指导服务。在新增外贸作业点建设过程中,推行“一提二跟三同步”工作法,提前介入码头规划设计,跟进服务需求,力争边检查验设施和码头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为企业新增外贸泊位开放发挥重要作用。

筑牢蓝色国门防线

面对日益增长的出入境船舶数量,营造安全的口岸通关环境至关重要。惠州边检站党委牢固树立“管理优先”工作理念,把口岸管控和通关服务的根和触角扎进港区、深入企业,对服务模式、监管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切实提高口岸管控质效。

“只有牢固树立口岸管治一盘棋的思想,才能确保口岸安全无虞。”惠州边检站副站长杨建华表示。惠州边检站主动走访口岸联检单位、辖区企业,做实做优船方自管、港方协管、代理助管、边检监管“四方共管”,海关、海事、边检“三方联管”机制。同时将码头公司、船舶公司、港航企业整合到口岸维稳平台,组建由边检协管员、港区保安为主的边检复合巡逻队,全时段开展港区联合巡逻,提升口岸巡防共管能力。

“以前,去距离执勤点最远的亚婆角码头巡查一次,来回至少需要4小时,并且难以全域覆盖,现在只需四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完成任务!”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谭运发介绍,借助无人机的“制空”优势,可实现对辖区在港船舶和锚泊船舶的定期空中巡查,全方位、无死角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对可疑船舶实施跟踪监视,对涉嫌未经批准擅自搭靠外轮和违规上下人员等违法违规情况进行抵近侦察、低空摄录,并将采集的视频资料和实时数据发传至指挥中心,为后续调查取证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目前,惠州边检站已建成警车巡陆、船艇巡海、无人机巡空的立体管控手段,实现“全链条管住重点人员、全轨迹管好交通工具、全覆盖管实限定区域”,为强化口岸管控织密了立体防护网。

“如果说外勤民警和前台民警是发现违法犯罪的眼睛,那么后台核查民警就是深度参与打击的大脑。”该站执勤二队副队长何艺洲说。为持续强化查验管理效能,惠州边检站抽调证件鉴别、案件办理、信息研判、查控管理方面的骨干民警组建后台核查队,制定“预警筛查、前台查验、后台甄别、协作深查、跟控追查”的全程深度查缉流程,切实加强前后台、内外勤联动查验,进一步提高一线查控能力,为口岸安全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惠州边检站党委深入推进“智慧边检”建设,建成口岸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对港区、锚地船舶24小时的无缝隙动态监管,自主研发惠州边检智慧海港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开放水域的全息感知、动态预警、智能管控能力。截至目前,惠州边检站日均出动警力下降约38%,快速反应能力提高50%。

采写:南方+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刘敏  练柯柯

惠州边检供图

编辑 糜朝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