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给带?如何规范?专家支招校园手机管理难题

广州教育头条
+订阅

近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下称《条例》)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也是广州首次明确中小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下统称为“手机”)进入校园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为何要禁止手机进校园?家长和学生怎么看?学校给不给带?如何规范手机管理?

大部分学校不允许手机进校园

学生能否带智能设备进入学校课堂,一直备受关注。

2021年,教育部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广州此次通过即将施行的《条例》,在法律层面赋予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进行管理的权力,同时对教育部的规定进行了细化,如明确中小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严格限制被监护人使用手机,并配合学校禁止或者限制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相关规定等。

“青少年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前额叶皮层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要到20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在此之前,学生对智能设备上即时反馈和高刺激性的内容容易失去抵抗力。”广东广雅中学的专职心理教师刘佳说。

她表示,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其认知功能受损,出现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时间减少,也会影响学生的社交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俊表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接触到来源不明甚至有害的信息,因此需要对中小学生给予高度的关注和保护,营造清朗的校园环境。

目前,广州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对学生携带手机入校进行管控。

广东实验中学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若携带需由学校托管;广州市执信中学发现学生在校期间违规使用手机将取消其评优资格;广州市铁一中学会对在校期间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开展批评教育。

也有的学校采取较为灵活的管理措施。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下发《关于加强学生在校期间手机及其他通信工具管理告家长书》,对学生携带智能设备进行管理,如果学生确有需要携带手机入校,可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即可。在学校举办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也会“放开”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不同诉求带来手机管理难题

《条例》施行在即,能否携带手机进校园,家长和学生怎么看?

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家长都对这一措施表示支持,认为有助于减少孩子对智能设备的依赖。

周女士两个小孩在广州市越秀区某小学就读。由于身边有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导致学业甚至生活受影响的案例,她认为孩子过度使用智能设备会降低其探索世界的热情和好奇心。

也有部分家长表达了对孩子人身安全的担忧。梁先生的女儿在番禺区读初中,他表示:“虽然我支持《条例》施行,但学校如果把智能设备拒之门外,孩子在校发生问题家长难以及时了解,放学联系接送也不方便。”

与家长普遍持支持态度不同,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一代,学生有更多实际诉求。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黄俊儒表示,自己支持一定程度的管控,但难以接受全面禁止智能设备入校,“我平时要用手机和朋友聊天,看新闻资讯,学校部分创新课堂也会用手机互动,只要一周不碰手机,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

吴同学在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就读,该校对智能设备管理严格。“高三学习压力大,我还是偷偷带了一台老人机方便和家人倾诉心事。如果加强管理,我可能就少了一条疏解压力的渠道”。

正因为学生有着使用手机的实际需求,即使学校禁止带手机入校,执行中也往往要打折扣——一直以来,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

广州市某中学对学生手机进行集中管理并详细登记型号、颜色等信息。该校陈同学告诉记者,学生会藏起“备用机”,上学期间会用手机玩游戏甚至点外卖,“有的班级班主任也会默许学生使用手机”。

对于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学校的惩戒措施也需慎重。如果手段强硬,还可能引发师生对立和冲突。2023年10月,省外某中学教师在校园怒摔学生手机,就引发了舆论热议。

广东省律协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主任、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表示,教师摔坏学生手机,除了造成学生财产损失外,还会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不仅构成违法行为,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处分等。

“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应该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可以组织学生、家长代表一起讨论制定智能设备管理的班规或公约,报学校备案后施行。”郑子殷说,可采取点名批评、让违规学生口头或书面检讨等方式,也可尝试引入一些相对轻松的教育惩戒措施,如“请家长到校一日游”“打扫班级卫生”等,避免制造冲突对立,也能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和改正错误。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

获得“赋权”后,给不给学生带手机?如何规范管理?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智慧。

广州已有学校开展了探索。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帮助学习,用得不好会毁了学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级长阮慕瀚说,学校允许学生每天拥有约一个半小时的手机自由使用时间,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智能设备,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条例》为学校管理智能设备提供了细致指导,给了学校更多底气。”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黄翠婉说,广大附中将进一步细化管理规定,通过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明确智能设备的使用要求,并开展相关教育,指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成为科技工具的主人。

“强硬的管理手段容易让孩子们失去信心,天天‘灰溜溜’抬不起头,师生关系也更加紧张。”陈俊认为,要避免一味强调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坏处,应该更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更多与其交流互动的机会。

同时,要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

陈俊表示,可以尝试开展趣味文体活动、带领青少年读好书看好剧等,通过合理设置难度梯度,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帮助其逐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自然不会沉迷于虚拟世界。”

在刘佳看来,过度使用智能设备和病人头疼一样,头疼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病因”复杂多样,“有的孩子亲子关系不融洽,便通过上网满足归属需求,逃避与父母沟通”。

针对这一问题,陈俊建议父母在监管孩子使用手机的同时,要积极与孩子互动交流,帮助其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呼吁各位父母,拒当‘低头族’,为孩子做好榜样”。

南方+记者 陈理 李秀婷

编辑 佘余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