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近10斤重的“狮头”,被轻巧地扛起。“小狮子”摆好架势,立稳马步,牵引着身后的“小尾巴”或走或跳。未几,“狮子”一跃而起,狮口微张,吐出“国泰民安”几个大字,狮子神态模仿得惟妙惟俏。
松岗山门社区文氏大宗祠里,身披狮服的两个少年,上演着现实版的《雄狮少年》。
“我们7岁就进了文老师的醒狮社团。”默契配合的小狮头和小狮尾,分别是陈佳丽、蒋佳雯。他们今年10岁,是松岗七星狮舞第四代传人。舞狮,宝安一绝。在文化重镇松岗,更孕育着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醒狮队。如今,松岗醒狮声名远扬,在香港、在欧洲都留下七星狮的身影。
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陈江丽、蒋佳雯的加入,给七星狮舞队伍带来新生力量。
经过热爱和坚持的打磨,她们已经能独立扮演“小狮头”。 “套上狮头,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需要专注模仿狮子的神态,也没那么紧张了。”陈江丽说。
“每周,我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周末去跟文师傅学狮舞。”陈江丽说, “我们院子里收养了十几只流浪猫,师傅就让我们模仿它们走路,因为狮子的步伐跟猫很像,我现在的猫步走得可好了”。
每一次表演,都在激励少年对醒狮非遗文化的传承。“热爱就不会累,我们试过在宝安马拉松活动中连续表演过四个小时。”少年的眼中流露出如小狮子般的坚毅,“觉得很好玩,表演完有一种成就感。”
这种坚持与成长吸引着更多的“小狮子”加入。“我已经‘种草’了两个好朋友一起学舞狮了。”陈江丽坐在五彩斑斓的狮头中间,向记者展示拉绳让狮子眨眼睛。“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大家看见,觉得,挺骄傲的。”
“锣鼓不停,表演就不会停。”兴趣之外,少年更懂得了传承的意义。“我想当传承人,想到更多的地方去表演。”
在深港文化之源的宝安,松岗醒狮与时偕行,在传承中创新。
近些年,松岗街道非常重视七星狮舞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探寻文化传承的新路径。“2012年左右,宝安发现我们的非遗传承存在一些困难,就提出来‘进校园’。”
“教”是使七星狮舞保存下去的重要方式。 “七星狮的训练模式、教学套路都有重新研发,更适合孩子学习,我们累计已教学近3000名学生。”松岗七星狮舞第三代传人文正儿表示。
醒狮传承人文正儿家中,情态各异的狮头、印有醒狮元素的衣服、乐器整齐摆放。
岁月流转,一套又一套“狮头”,表演服,乐器和周边产品通过“非遗进校园”被送进更多的学校、社区。醒狮队的学生,从一开始的只有一两个,到大街小巷都布满了练习舞狮的人群。
绵延百余年,七星狮舞已不仅是民俗文化,更承载着松岗人生活日常的绵长记忆。“自己的文化,要自己去传承。相信希望以后有更多像江丽这样的年轻的传承人,让这么好的文化可以传承下去。”文正儿表示。
鼓声起,雄狮跃。舞狮文化在一个小小的身躯上生根发芽,蓬勃生长。一起一落,一招一式,醒狮正“少年”,往更高处跳跃。
推荐阅读
① 人在松岗·传道授业|言静:新疆班班主任,学生的“深圳妈妈”
②人在松岗·雕刻时光 | 李卫:希望松岗成为世界琥珀“圣地”
策划:崔洁
统筹:苏国锐
脚本:罗维维
拍摄:何俊 刘玳杞
剪辑:刘玳杞
海报:文海燕
出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