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先生终于解决了一件困扰已久的烦心事。利用“智慧仲裁”平台,经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火炬开发区分局(下称“火炬区人社分局”)劳动仲裁庭联系调解,陈先生与前公司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双方劳动纠纷顺利化解。“全程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就解决了这件麻烦事!”陈先生感慨。
高效解决劳动纠纷的背后,是中山市积极推行全流程调解服务,并探索仲裁信息化建设新路径的缩影。近年来,中山市人社局积极采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智慧庭审平台”(“智慧仲裁”平台),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平台通过开展“非接触式”仲裁服务,全流程、全要素在线调解劳动争议、在线开展仲裁庭审,为提升仲裁业务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注入新动能。
仲裁“不见面”
“足不出户”即可实现“案结事了”
2023年11月13日,陈先生与中山市某客车有限公司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并签订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协议书。但公司未能按照协议约定如期支付协议款2.8万元,并向陈先生表示短期内无支付能力。
陈先生认为公司存在故意拖延支付调解款情形,于2024年8月22日向火炬区人社分局劳动仲裁窗口递交劳动仲裁申请。“本来做好和企业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了,快要到省外工作了,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应付,还打算请律师处理。”陈先生说。
火炬区人社分局劳动仲裁庭当即告知陈先生可通过“智慧仲裁”平台进行线上“云仲裁”,解决无法参加现场庭审或调解的困难。经仲裁工作人员详细地向陈先生讲解“智慧仲裁”平台如何便捷高效地化解劳动争议后,陈先生当场同意通过“智慧仲裁”平台开展庭审,开庭日前经过线上可视化的调解,原本至少需要30天才能办结的争议案件,在12天内便已办结。
火炬区人社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仲裁”又称为“不见面仲裁”,是未来重点推广的数字化业务模式。“传统的仲裁模式,当事人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提交材料,到现场参加开庭。如果当事人已经不在仲裁所在地,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路途成本,才能完成仲裁流程。智慧仲裁则将调解、庭审等流程‘搬到’了线上,让群众即使在异地也能顺利完成仲裁,大大节省了维权成本。”
中山市仲裁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落实《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互联网+仲裁”在线庭审规则(试行)》,打造线上“互联网+仲裁”与线下“一站服务”相结合的立体便民模式,推行线上预申请、调解、庭审及电子送达等措施,中山市人社局与市两级法院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和裁审衔接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统一全市裁审标准,有效提升了仲裁办案效能。
中山市人社局仲裁员志愿者开展送法上门公益讲座。
据了解,今年全市通过“智慧仲裁”平台高效完成案件审理和调解工作共计110宗,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真正享受到“足不出户”即能实现“案结事了”的高效、便捷仲裁新体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标志着劳动仲裁工作正式迈入“云仲裁”时代,更在提升仲裁办案效率、降低劳动争议处理成本方面提供了可复制的借鉴经验。
数字化仲裁革新
全市仲裁办案提速近50%
南方+记者了解到,“智慧仲裁”平台通过在线庭审和在线调解,彻底革新了传统的面对面仲裁庭审方式,加速了仲裁工作现代化进程,有效防御当事人隐私、数据外泄的风险,确保了庭审过程的公开性和裁审结果的可信性。
该平台集成了实时辨、视、听、播、录、签等多重功能,案件当事人一方提出拟通过“云仲裁”进行调解或审理的需求后,可立即启动线上办理既定程序,将案件信息、当事人身份信息、手机号码等录入“智慧仲裁”平台,即可马上或预约组成“仲裁庭”进行线上数字证据展示、视频调解或庭审、笔录确认和签字办结等一系列处理环节。
通过打造“互联网+仲裁”模式,破解传统线下仲裁办案时间受限制和空间受阻隔的难题,中山实现了立案“免排队”、审理“无接触”、办案“无纸化”的全流程网上办理,显著降低了当事人往返的频率和所需时间,提升了案件处理的速度,使得全市仲裁办案时效提速近50%。
成功化解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为工作人员送上锦旗。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还推出了“全城通收”“快审速裁”“调解先行”三项服务,为群众推出“全城通收”“容缺接收”便民仲裁申请受理服务,实现申诉阶段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建立覆盖23个镇街的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实现农民工案件“专人调、快速审”。据了解,中山市仲裁案件已连续3年调撤率保持在60%以上,累计获群众赠予锦旗37面、感谢信6封。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通讯员:林葳 汤子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