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中山迎来多项重要的改革阶段性成果。
“工改”迈过1000天大关,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2万亩。水污染治理3年,消减黑臭河涌超过230条。而最令人瞩目的是,深中通道正式通车100天,中山迎来“泼天流量”,游客接待量实现翻番,中山文旅成为“湾区顶流”。
改革成效初显,但中山改革的步伐并未停下。近日,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定扛起新时代中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担当,坚持正确方向,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紧紧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堵点痛点问题,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会议还首次提出“四改”的概念,即“工改”“水改”“田改”“城改”,发布了十大集成式改革、20项小切口改革典型案例,宣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大桥时代下,中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逢其时,也是中山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必由之路。近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中山调研时强调,中山要强化抓机遇谋改革促发展的意识,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用苦干实干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奋力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切实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深中通道。图源深中通道发布
从机遇优势到发展胜势,中山正以改革为动力,努力重塑产城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逻辑,以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格局立于大湾区舞台。
无改革,不中山
“真的没想到这么快!”
位于中山市南朗街道南朗工业园内的意万仕(中山)泳池设备有限公司的增资扩产“工改”项目正在施工中。一周前,项目用地刚刚摘牌,企业就拿到了取得土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审图合格证及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证件,项目随即进入施工环节。这样的速度让企业负责人感到惊讶。
项目“拿地即动工”,是中山近年来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通过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施产业项目“预受理”等机制,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大幅压减。如今,项目“拿地即动工”在中山已成为常态。
一个个快速落地的产业项目的背后,是中山近年来打响的一场场改革攻坚战。
2021年,面对城市发展的系列困境,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直面中山发展面临的瓶颈,向全市党员干部发出了号召: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自2021年起,中山全面打响干部队伍转作风、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2022年1月,中山市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全市“工改”号角。迈过“工改”1000天大关,全市累计拆除整理村镇低效工业用地超4.2万亩,新招引企业近千家,一批“老矮旧”园区正在蝶变成为集聚高端产业的“黄金屋”“亿元楼”“亿元园”。三年治水攻坚,中山共消减黑臭河涌232条,新建管网5596公里,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一大批水清岸绿的河涌陆续建成,水清岸绿的新生态不断生长。
工人在岐江河清理河面漂浮物。资料图
万人出征,剑指沉疴。自2021年起,中山成立市镇两级“工改”“治水”指挥部,每年遴选超过600名干部参与其中。在治水、“工改”、大招商等战场上,磨砺出中山干部队伍的新作风、新面貌。
无改革,不中山。在广东改革大局中,中山一直走在前。从过去的广东“改革四小虎”到如今的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人身上始终流淌着敢于改革的热血。
联动深港,向湾图强
伶仃洋上,长龙卧波。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上车流不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正以人们肉眼可见、亲身可感的速度推进。
近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深中通道最新车流数据。通车100日,深中通道车流量累计达890万车次,其中10月1日车流15.5万车次,创开通以来单日新高。在深中通道的强力带动下,位于深中通道西登陆点的中山占得了先机,也赢得了红利。今年国庆假期,中山接待游客量和文旅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2%、95%。
深中通道带给中山的,不仅仅是一条连接湾区的新通道,更是一条城市进阶的“黄金大道”。
2021年,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2022年,中山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肩负起探索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使命。
中山改革,跳出中山,走向湾区。
鸟瞰中山城区。资料图
2022年,中山与深圳签署《深圳市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重点在规划、创新、产业协同、交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领域展开一体化探索。目前,中山已编制“六个一体化”行动方案和任务清单,形成了首批10个省级支持事项落实举措清单。
在规划领域,《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行动方案(2024-2025年)》已印发实施。深中正在深中一体化空间协同规划、深中科技创新走廊空间规划、跨江低空飞行网络及近期运行示范方案研究、深南中城际轨道交通详细规划研究、深中产业关联等领域开展规划协同合作。
在创新和产业协同领域,中山与深圳联动的步伐更大。2023年,深中两市首次面向全球联合招商,并提出合作共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这是珠三角首个跨珠江口经济合作区,将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的协作新模式。目前合作区已明确空间选址、功能定位和产业方向,形成了规划建设建议方案。
在交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深中之间搭建起更多互动通道。目前,深中两地已开设跨市公交线路,跨越伶仃洋的深南中城际建设也正加快推进,“30分钟深中通勤圈”已成型。“无形的桥”也陆续架起。中山已实现超过630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深圳医社保自助机已在中山投入使用,深中两地市民可在异地就近办理“家里事”。
中山“向湾联动”的方向不止于深圳。
目前,中山正与香港探索建设“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今年8月,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共建“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探索健全“港澳科创+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港澳人才+中山生活”等模式。未来,中山与港澳之间将有更多新故事。中山还与珠海、江门以及阳江等城市加强互动,正共同研究制定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任务清单。
以改革开路,中山在湾区融合发展格局中的枢纽角色不断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也持续提升。
推动更多集成式改革
从大雁大桥进入位于黄圃镇的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一栋栋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厂房聚集成群,与周边的居民房屋形成鲜明对比。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资料图
曾经,这片位于佛山中山家电黄金走廊上的工业园挤满了锌铁棚“小作坊”,不仅发展低效,还带来消防、安全生产、污水排放等问题。
2022年,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拉开了改造升级的大幕,成为全市首个千亩连片“工改”项目。历经两年半攻坚,园区引进16个亿元产业项目,年产值是原来的5倍。更值得关注是,片区腾出了260亩生态空间,建起了滨江公园,建起了完善的污水管网体系。曾经的“脏乱差”加快向现代高端产业园蝶变。
三年攻坚,“工改”大势已成,其产生的“溢出效应”正对产业和城市产生连锁反应。在“工改”攻坚战打响之初,中山就专门指出“工改”的系统性:它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事关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镇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
“工改”难在系统,也成于系统。“工改”实施以来,除了腾出宝贵的产业空间,中山规划建设了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推动超过2500家污染企业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在“工改”过程中,中山同步建设河边公园、绿道,沿河岸腾退工业、恢复绿地,累计完成生态修复超过3000亩,城乡品质进一步提升。“工改”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村集体收入大幅度增长,最高可达30倍,走出了富民强村的新路。
“工改”的经验,揭示了近三年来中山改革的特点——系统集成,这也是中山改革未来的方向。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指出,接下来,中山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全会强调进一步深化“六个改革”——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四改”(“工改”“水改”“城改”“田改”)、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民主和民生领域改革。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陈鸿宇认为,中山提出的这“六个改革”直指中山当前发展之要,系统改革的特点鲜明,表明中山面对深中通道通车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对未来发展有系统清醒的认识。尤其是中山首次提出深化“四改”的理念,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展,这背后反映出中山正逐步走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本土特色的集成改革新路径。
在“六个改革”和30项改革典型案例的支撑下,中山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也有了更具体的方法论。
【声音】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陈鸿宇:
以“四改”为抓手,建好中山新一轮开放发展大环境
在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上,中山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并首次提出“四改”(工改、水改、田改、城改)概念。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陈鸿宇认为,“四改”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山系统提出“四改”概念,说明中山对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科学的谋划。
他指出,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从南海的“股改”,到东莞的“工改”,再到顺德的“村改”,中山并不是开展“四改”相关领域改革最早的城市。在综合性改革方面,中山是相对滞后的。但中山如今整体提出“四改”的理念,比较完整地系统地开展改革,推动城市转型和结构优化,并选择改革作为城市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系统改革带动发展的做法,在珠江三角洲、在大湾区、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有一定的复制和推广意义。
“‘四改’相辅相成,目标一致,就是要把中山现有的有限资源用得更有效率、更有质量。”陈鸿宇表示,“工改”着眼拓展提升低效产业空间,为生产生活生态腾出更多空间。“工改”连着“水改”“城改”“田改”。随着“工改”推进,产业空间容积率提升,腾出的新空间需要以更优的城市规划进行同步提升。新的城市服务配套功能、新的绿地公园空间、新的居住空间等将应运而生,这些都是“城改”的内容。过去,在“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发展阶段,我们对“蓝天、碧水、净土”关注不够。通过“工改”,引进高质量的绿色项目,配以共性环保产业园和污水处理设施,将有力地支撑“水改”。至于“田改”,改革的最终目的可能并不在于让中山生产更多粮食,而在于避免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为发展工业,过度挤压农业农村空间的做法不可取。在“工改”的同时推动“田改”,这是中山推动城乡发展协调的必由之路。由此看来,“四改”可以被视为中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最新实践成果。
当前,在深中通道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叠加下,中山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四改”是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中山注意几点。一是既要认识到“四改”目标的一致性,也要看到其中的差异性,注意因类施策,探索“一改一策”“一地一策”等做法。这就要求中山更加用心、更加细致地对每一个“改”、每一个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改革。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始终依靠群众,与群众充分沟通,让群众自觉参与和支持“四改”,科学协调各方利益,让群众在“四改”中得到切实的实惠,共享发展成果。三是注重实效,要以促进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优化等目标为检验“四改”成效的考核标准,确保改革朝着正确方向推进。
大桥时代下,中山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四改”,实际上需要解决的是开放的问题。曾经,中山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四小虎”,在湾区融合发展的新背景下,中山应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以更加宽广的事业和开放的姿态,通过“四改”等关键改革举措,建好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大环境,真正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枢纽、信息枢纽、民生枢纽。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雷海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