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墟,璀璨非遗。发源于阳春市陂面镇新民村的重阳古墟,从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传承而来,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宽阔的特色展区内,以中草药为主的数百个展位整齐有序、人气十足,大型中草药集散交易平台初见雏形;长达数公里的道路两旁,各类摊档一字排开、如同一条长龙,现场熙熙攘攘、购销两旺,延绵千余年的“趁墟”盛景重现眼前,有力带动乡村振兴;古老的大榕树下、重阳古墟的大牌匾前,来自省内外的游客欢声笑语、拍照打卡,体验阳春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中医技法、药膳美食等,“非遗+文旅”发展模式正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10月11日至10月13日,2024年阳春市重阳古墟暨中草药展销活动在阳春市陂面镇新民村重阳古墟广场正式“开墟”,这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更是集中展示阳春丰富的中药材、土特产、美食、文艺等发展资源,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南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相较于往年,2024年阳春市重阳古墟暨中草药展销活动在基础设施、活动组织、人员规模、活动成果等方面都迎来了许多新变化,让千年古墟经久不衰、迸发出勃勃生机。接下来,阳春市将从资金、人员、场地、政策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助力重阳古墟从“短暂墟市”向“长久平台”转变,打造“非遗+文旅”城市名片,全力将重阳古墟打造成集农、商、游、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借力打造广东省中草药重要集散地和粤西中草药最大集散地。
打造交易平台
项目签约总额达6.8亿元
重阳古墟品非遗,漠水之阳展振兴。10月11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2024年阳春市重阳古墟暨中草药展销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市陂面镇新民村重阳古墟广场举行,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中医药文化,全面展现阳春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工作成果。活动由阳春市人民政府主办,阳春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阳春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阳春市农业农村局、陂面镇人民政府承办。
阳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李成都,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宗瑞,阳江市副市长柯燕,阳江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市委会主委刘晓峰,阳春市领导梁健敏、关惠兵、刘昌博、邓越光、曾庆婵、梁柳珠,阳江市有关单位、各兄弟县区有关负责人,阳春市有关单位、各镇(街道)有关负责人、社会各界群众等参加了活动。
受阳春市委书记、市长李谦常委托,梁健敏代表阳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阳春人民,向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各位长者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梁健敏在致辞中指出,重阳古墟是阳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400多年历史,见证了阳春乃至岭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价值。重阳古墟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以阳春市特色中草药为主要产品的专业商贸交流平台。此次2024年阳春市重阳古墟暨中草药展销活动为期三天,期待大家在此漫步千年非遗观古韵,驻足美丽春州触今风。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关心支持阳春建设与发展,共同绘就阳春乡村振兴新画卷。
伴随着阵阵掌声,活动现场举行了鸣锣启动仪式。李成都、李宗瑞、柯燕、刘晓峰等共同上台启动2024年阳春重阳古墟活动,以响亮的锣声开启了重阳古墟新篇章。
启动仪式上,情景剧《千年传承·伍壬公传奇》讲述了古代医师伍壬公悬壶济世、医术高明的动人故事,展现了重阳古墟的历史由来,并将阳春本地出产的春砂仁、牛大力等优质中药材功效介绍穿插其中;情景剧《千年中医·一脉传承》从一名中医师与其女儿的对话引入,介绍了神农氏、张仲景、孙思邈等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展现了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的情景,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物资捐赠、农产品采购帮扶签约、项目投资及药材购销签约等仪式,有关协会、企业等向陂面镇政府捐赠了助力“百千万工程”“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相关物资数批;阳江市粤洋菜篮子农产品有限公司、阳江市人民医院与陂面镇政府签订农产品采购帮扶协议;现场还举行了药材购销、陂面镇中草药种植基地项目、阳春大画谷艺术文旅康养基地项目、阳春圭岗温泉生态康养小镇项目、重阳古墟广场暨中草药交易集散地运营托管项目等签约仪式,签约总额达6.8亿元。
随后,领导嘉宾现场“趁墟”赶集,实地感受了传统非遗的独特魅力。据了解,陂面镇重阳古墟有1400余年历史,以销售阳春市各类特色中草药而久负盛名。今年的重阳古墟暨中草药展销活动,不仅延长了墟期,还进行了全新的布局规划,采取“引摊入市”的新模式,为市民游客提供舒适的“趁墟”体验。
现场购销两旺
摊位“挤”出展区超3公里
“阳春本地出产的优质春砂仁,买到就是赚到!”“正宗的陂面淮山,味道软糯清香,色、香、味俱全!”“阳春本地优质牛大力,快来看看,买回去煲汤可补虚润肺、强筋活络!”“阳春市人民医院专家现场为群众开展义诊活动,有什么健康问题可免费咨询……”
10月11日重阳节当天,记者在阳春市重阳古墟活动现场看到,各类中药材、土特产、美食、日用品、工艺品、义诊等摊位多达数百个,不仅占满了主办方设置的20余亩展销区域,甚至还“挤”出展区,沿着国道延伸超3公里,现场热闹非凡,呈现购销两旺、人气十足的场景。
为了满足市民游客的“趁墟”热情,今年的重阳古墟暨中草药展销活动打破往年只开一天的惯例,将活动时间延长至三天。此外,除了沿袭以往在道路两边摆摊的形式,主办方还采取“引摊入市”的新模式,设置专门的活动展位区,使市民游客的“趁墟”体验更加舒适。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对中草药等产品的需求,我们规划了20余亩用地,免费提供上百个固定摊位。”陂面镇委副书记、镇长陈宾意介绍,本次古墟筹备历时4个月,对展位区进行了更加科学的划分,此外,新设置的药膳菜式展示区、中草药展销区、中医义诊、重阳古墟文化主题情景剧及文艺汇演也是今年古墟的新亮点。
记者走进重阳古墟展销区域,只见春砂仁、牛大力、金线莲、过山枫、金樱子、鸡血藤、黄桐木、五指毛桃、石望腐竹、陂面淮山等中草药、土特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场产品介绍、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在一家中药材销售摊位前,许多市民游客纷纷俯身选购,商家生意十分火爆。“牛大力多少钱?什么样的品质比较好、药效强?”“这个五指毛桃给我拿两捆,回去煲汤喝。”“老板,有没有春砂仁卖啊?想用来做菜养养胃……”面对顾客源源不断的询问,摊主陈梅夫妇二人像陀螺一般忙得“团团转”,他们一边耐心解答,一边熟练地挑拣、装袋、称重、收款。
据了解,陈梅夫妇来自阳春市潭水镇,作为重阳古墟的“老朋友”,今年是他们过来摆摊的第八年。10月11日凌晨3点,他们就从家里出发,驱车满载着100余种中草药赶来“趁墟”。“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采集各类中草药,为这次墟期做准备。”陈梅表示,当天卖得最好的是猪笼草,具有清肺润燥、利水消肿、消炎解毒的功效,不到一个上午就已基本销售一空。而在十余分钟的采访时间里,陈梅夫妇就完成了5单生意,收入有200余元。
“这个牛大力不错,价格也合适,想多买点回家煲汤喝。”来自阳春市八甲镇的陈女士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来重阳古墟,觉得这里中草药种类齐全、价格公道。接下来,她准备再去其他摊位挑选春砂仁、淮山等药材、土特产。
古墟新貌,传承与创新并重,今年的新变化得到了参加活动的商家“点赞”。“今年重阳古墟改造了活动场地,我从路边摆摊到进入展区摆卖,感觉买卖双方都非常方便。”一名商家表示,他一上午就售出了几千元的中药材,感觉许多游客对阳春出产的中草药品质非常信任。
据了解,重阳古墟已有1400多年历史,见证了阳春乃至岭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每逢重阳节墟日,来自阳江、阳春、新兴、罗定、信宜、恩平、茂名等地的群众,都会带着中草药前来“药墟”摆卖。现如今,重阳古墟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以阳春市特色中草药为主要产品的专业商贸交流的平台。2017年5月,重阳古墟被列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赋能文旅
“趁墟”游客人数超17万人次
重阳古墟活动期间,除了中草药展销区人山人海外,今年重阳古墟创新设置的中医义诊区和药膳菜式展示区、药膳汤品体验区、本土特色药膳美食展销区等区域前也排起了长队,许多游客奔着阳春的优质生态环境、优质中医药资源而来,想要来一场“生态康养游”“中医药体验游”。
在药膳菜式展示体验区,54道精美的药膳菜品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观赏体验。“这道小香草老白鹅汤采用了小香草、岗美白鹅、红枣、姜片等食材,味道甘甜,具有清凉祛湿的功效。”“粤菜师傅”朱世湖兴致勃勃地向游客介绍,这些菜品所用的食材皆为阳春本地所产,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春当地的名优特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鹅汤喝完比较暖,因为它本身是养胃的,但是它那个味道的话会有一点香草的味道,非常不错。”一名游客在品尝过后,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春砂仁汤、风姜鸡汤等阳春特色的药膳浓郁飘香,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我早上8点钟就到了,一个多小时就卖了几百碗。欢迎各地游客品尝阳春特色药膳春砂仁猪杂汤!”一名药膳商家高兴地说。
在中医义诊区,来自阳江、阳春两级医院的专家为市民游客把脉问诊,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
“医生,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天都久坐,感觉自己腰酸背痛,您帮我看看怎么回事?”在阳春市人民医院的义诊摊位前,一名游客向医生咨询了健康问题。“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阳春市人民医院医生一边为患者检查,一边分析身体健康状况,并提出了可以适当进行游泳、跑步等有氧运动,多吃薏米、红豆等祛湿食物进行饮食调理,或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治疗的建议。
在阳春京伦医院的义诊摊位前,该院康复科医师罗放为患者免费进行按摩、针灸、艾灸、刮痧等中医药技艺治疗,仅2个小时内就接待患者超过50人,以老年人为主。“医生的按摩手法很舒服,真的非常好。我也是第一次来玩,感到很暖心,今年的重阳古墟活动非常精彩。”体验结束后,来自云浮的王女士“点赞”道。
在重阳古墟广场显眼位置还设置了拍照区、“重阳古墟·千年相约相守”文字等宣传牌,吸引了许多游客拍照留念,并分享到社交网络,进一步提升了重阳古墟的知名度、影响力。此外,每天1至2场的中医药文化情景剧、歌舞表演等精彩文艺演出也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重阳古墟人来人往,也成就了开展普法宣传的良好契机。10月11日,阳江市司法局、阳春市普法办、阳春市司法局在古墟现场举办2024年法治乡村基层行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资料、派发礼品、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让广大群众在愉悦的“趁墟”氛围中学法。本次活动共派发宣传资料24000多份,解答法律咨询130多人次。
今年,集中药、购物、美食、文化、旅游、康养、普法于一体的多元化“趁墟”体验,让重阳古墟内容和形式提档升级,成为乡村旅游热点、“网红”打卡点。据统计,10月11日至10月13日,重阳古墟共计接待游客17.45万人次。
阳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继续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将重阳古墟打造成集农、商、游、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让重阳古墟成为富有阳春特色的文旅品牌,推动当地旅游消费经济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短墟”转为“长市”
助推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
为了将本届重阳古墟办出新意,阳春市实施了重阳古墟改造提升项目,这是驻陂面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实施的重要项目之一。2022年末,重阳古墟改造提升项目开始规划和设计,项目按照整体规划分三期实施建设,项目建设面积约12亩、总投资逾千万元。
其中,项目首期建设整体地下管网和园建部分。市政内容包括给水管、排水管、电力管,园建部分包括500平方米的古墟文化纪念广场、生态停车场、榕树休闲广场等;二期将在新民村农产品交易站附近,建设古墟文化中心、农产品展贸中心、药膳一条街、集市以及相关配套项目等,其中建筑部分主要包括10多家商铺;三期建设内容则包含村民建筑改造、南药文化街以及配套项目。
一系列基础设施、配套场地的建设,有利于阳春市借助重阳古墟打造农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传承中草药文化的载体,也展现了阳春市推动重阳古墟由“短暂墟市”转向“长久平台”,全力打造广东省中草药重要集散地和粤西中草药最大集散地,推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的努力。
而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最大底气,就是阳春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阳春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为各类南药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阳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里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早在1991年7月,阳春市就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先后获得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春州大地,南药飘香。这里有种植历史1300余年的“四大南药”之一春砂仁,春砂仁种植面积约9.51万亩,2023年鲜果产量3385吨,产值13.4亿元,被誉为“中国春砂仁之乡”;阳春市种有藿香、沙姜、淮山、凉粉草、牛大力、首乌、八角等南药共16.5万多亩,其中产值上千万元的就有春砂仁、藿香、沙姜、淮山、牛大力等,这些产业不仅为阳春市中医药事业提供支撑,也成为当地药农的致富产业;亚洲制药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广东一片天医药集团制药有限公司等项目态势良好,待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5.6亿元,可创造税收超1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中医药产业正乘风而上;中医药非遗技艺众多,阳春市中医院等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的“中医馆”“中医阁”项目建设卓有成效,2023年完成2间中医馆内涵建设和25个中医阁项目建设,计划2024—2025年完成2个中医馆内涵建设和54个中医阁项目建设,中医药已成为惠及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阳春市把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护绿美、兴产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以最强举措高位推进,加快打造百亿级生物中医药产业集群。乘着重阳古墟焕发新生机的良好契机,阳春市将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夯实中医药人才队伍,大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广东省中草药重要集散地和粤西中草药最大集散地,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古墟由来
纪念古代医师伍壬公
阳春市境内有两个千年古墟远近闻名,经久不衰。一是阳春市合水镇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形成的高流河墟,称之为“怪墟”;另一个就是阳春市陂面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形成的重阳古墟。由于重阳古墟当天摆满了当地的中草药,亦称“药墟”,以摆卖中草药而声名远播。
重阳古墟拥有1400多年历史。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将军伍子胥后代南迁至阳春陂面,至隋朝时,有位后代伍壬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受当地群众爱戴。可惜的是,有一年重阳节,伍壬公工作时不幸被狂牛打架冲撞踩踏致死。当地民众痛惜怀念伍壬公,于是拆除草堂,建设慈云庵纪念他,同时祈求平安添福。后来每逢重阳节这一天,远近群众都到庵前买卖中草药,以此怀念伍壬公,这一习俗生生不息,延续了1400多年。
如今,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阳春市陂面镇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群众在这天都会带着中草药前来“药墟”设摊摆卖。当天,阳春市内乃至阳江、新兴、罗定、信宜、恩平、茂名等周边地区的人们,甚至广州市区的群众都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到了中午时分,南北延伸数公里长的墟市更是人山人海、购销两旺。
来此“趁墟”的人,很多是冲着重阳古墟的名气来凑热闹,而更多的群众是前来购买中草药。当地老人称,由于这个集市自成墟以来沿袭上千年,因此方圆数百里的人都知晓。此外,这一天墟市上的中草药品种繁多,价格也比平时市面上便宜得多,所以前来“趁墟”的人特别多。据悉,重阳古墟以摆卖阳春盛产的春砂仁、五郎草、牛大力、车钱草、狗龙木、月中风等优质中草药材为主。此外,除了摆卖中草药,节日当天还有各类摊档,所摆商品琳琅满目,包括各式各样的手工制品、日用品等,“药墟”已逐步演变为一个各类产品交易的商业平台。
2009年8月,重阳古墟被列为阳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5月,重阳古墟被列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观察
大胆转型让非遗接地气、聚人气
梁振南将军府炮会、高流河墟、阳春根雕、重阳古墟……
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世代相续、口传心授而形成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以人为核心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产业资源、文旅潜力。据统计,阳春市目前有5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了阳春的文化精髓。
重阳古墟虽在阳春传承千余年,却又历久弥新,展现出极强生命力。特别是本届重阳古墟,具有三大新特点:一是思维新。阳春市将重阳古墟放在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消费增长的层面上进行打造,借力打造广东省中草药重要集散地和粤西中草药最大集散地,这不仅推动重阳古墟从“短暂墟市”向“长久平台”转变,更体现了发展眼光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发展目标由微观向宏观转变,有利于推动“非遗+文旅”融合发展。二是形式新。在时间上,今年的重阳古墟由一天延长至三天;在空间上,采取“引摊入市”的新模式,设置专门的活动区域、打卡区域,使市民游客的“趁墟”体验更加舒适。三是内容新。不仅有传统的中草药交易,更是增添了各类商品、趣味游戏、义诊活动、打卡拍照等内容,让重阳古墟从单纯“趁墟”向立体化的文旅体验转变,对乡村振兴的带动能力更强劲。
近年来,阳春市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并依托网络、新媒体、短视频等平台推广传播,很多非遗项目新鲜度高,兴趣点足,传播性强,时时进入大众的视野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非遗项目处于不温不火甚至无人问津的状态。有些非遗项目跨区域可能“水土不服”、有些非遗产品因过度依赖手工传承和传统技艺而难以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璀璨之花?推动非遗转型发展,是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推动非遗项目平台化、集约化。独木不成林,一些规模较小、分布较散的非遗项目单独经营能力并不可观,将这些非遗项目聚合起来、集中发力,是形成经济效应的有效途径。以西安永兴坊为例,当地打造全国首个“非遗文化”主题特色聚集区,汇聚了陕西非遗美食,还建有美食博物馆、非遗剧场、特产中心等特色文化区域,充分满足游客一站式体验非遗的需求。
推动非遗发展可学习、可复制。非遗项目想要走上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一味延续非遗传承的机制是有局限性的,除了产业集群、市场平台的带动,还要探索内部资源可复制、核心竞争力可学习的模式。例如,贵州苗族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但由于传统技艺的产能不足,回报远远小于投入。近年来,工匠们不断根据市场走向进行创新改良,才让蜡染技艺重现光彩。
推动非遗文化接地气、聚人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形成非遗与生活新的共生共融关系,“接地气、聚人气”才能实现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例如,阳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透膜骨正体态技艺”,是传统中医技艺的代表之一。该技艺通过手法矫正骨骼结构和功能,同时运用“火路”、艾灸、“药透”等方式,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近年来,该非遗项目传承人深入群众开展义诊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体验这一传统中医技艺,推动了非遗的社会化、普及化、推广化和传承。
中药宝库
阳春优质中药材推介
1.春砂仁
阳春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为春砂仁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春砂仁在阳春的种植历史已有1300多年,位列四大南药之首,享有“北有高丽参,南有春砂仁”盛誉,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等功效,以优良的品质受到市场青睐。
药食同源,春砂仁不仅是药材,更是一种别具风味的食材。阳春“粤菜师傅”巧妙地将春砂仁融入各式佳肴,如温润滋补的春砂仁鸡汤、鲜香四溢的春砂仁蒸排骨等,让各方游客都能品尝到正宗的阳春风味,增加了游客的美食体验。
近年来,阳春市充分发挥“中国春砂仁之乡”“2023年广东非遗手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效应,全力打造春砂仁这一闪亮名片,借助春砂仁列入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契机,推动春砂仁产业成为当地南药产业“龙头”。目前,阳春市春砂仁种植面积约9.51万亩,2023年鲜果产量3385吨,产值13.4亿元,春砂仁产品加工企业有15家,衍生产品涵盖保健品、药酒、饮品、化妆品、调料食品5大类20多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金花坑”牌干果、“阳灵”牌鲜果蜜入选2021年“粤字号”农业品牌。
2.牛大力
牛大力是著名的南药,被誉为“南方人参”,对于阳春人而言,如果要吃点东西快速恢复体力,牛大力必须在这个“赛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传,公元551年,冼夫人率兵在阳江一带平叛时,粮草耗尽,有士兵找野菜、不知名植物充饥,次日元气满满、精神抖擞。冼夫人了解后说:此物食之无毒,又令人力大如牛,当曰牛大力。
喜欢牛大力的人,会对它的特点、功能如数家珍——闻之,甘香扑鼻,提神醒脑;尝之,清甜回甘,补气益中。牛大力正如其名,功效有抗疲劳、壮筋骨、补虚润肺、提高免疫力等。药食同源,当身体疲惫时,一碗牛大力汤、牛大力水足够醒神,让你瞬间有力。
牛大力适合生长在温暖、水分充足、土质疏松的弱酸性环境,而阳春地区温暖湿润、土壤松软,有着种植牛大力的天然地理优势。阳春出产的牛大力,无论是氨基酸、生物碱、黄酮,还是浸出物、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都十分突出,品质十分优良。
3.藿香
藿香,别名枝香、火香、正香、海南香等,以茎治粗壮结实、断面发绿、顺厚柔软、色青绿而叶多、香气浓郁者为佳。藿香的叶和梗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不仅能够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还能够治疗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等症状。
10月,藿香已进入收获的季节,在阳春市马水镇马兰村,连片的藿香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在现场,连片整齐的藿香遍布田间地头、长势郁郁葱葱,到处散发着阵阵清香。种植藿香是马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藿香在马兰村已经有4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马水镇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项目。2023年,马水镇共种植藿香2699亩。其中,该镇马兰村种植藿香700多亩,平均每亩产量1吨左右,年产值可超1000万元。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藿香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C、钙、磷、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是食药两用佳品。食用部分一般为嫩茎叶,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或作为烹饪佐料、辅料。
4.沙姜
沙姜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植物,具有温中、消食、止痛等功效。阳春市双滘镇沙姜种植历史悠久,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条件等都适宜沙姜生长,出产的沙姜外形、品质、成分均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沙姜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
近年来,阳春市双滘镇大力发展沙姜产业,打造“中国沙姜第一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标准化种植等措施,推动沙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逐年攀升。
据了解,双滘镇出台了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奖补措施,为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双滘镇政府还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签订《双滘镇沙姜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书》,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开展沙姜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培训交流,为沙姜种植提供农业技术帮扶指导。
2023年12月,双滘镇还成立了阳春市双滘沙姜协会,将沙姜种植户、企业、销售代理商等紧密联合,形成完整产业链,助力沙姜产业发展。目前,双滘镇沙姜种植面积达1.3万亩,每年总产量约2.6万吨,年产值可达1.82亿元,带动3500多个农户就业;配套建设了3个农产品烘干加工场,具备年烘干沙姜1.2万吨的处理能力。
5.淮山
淮山又名怀山、怀参、山药等,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功效。在重阳古墟举办地阳春市陂面镇,当地发展淮山种植已有20多年历史,当地松软肥沃的土质、丰富的水资源以及特殊的气候造就了淮山肉质细嫩、口感软糯的特点,成为陂面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陂面镇三朗村,全村八成以上农户都种植淮山,种植面积达2300多亩。2014年以来,三朗村成立了三朗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村里的40多户淮山种植大户加入,同时带动其他村民发展生产,形成了“合作社+基地+科研单位+市场+农户”的淮山产业发展模式。
据悉,合作社还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技术人员定期到合作社和田间开展技术指导,产品销往甘肃、四川、福建等省外地区,以及省内的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区,年销量超过200万公斤。
近年来,陂面镇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推动淮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目前,该镇种植淮山超过1.2万亩,总产量约2.5万吨,产值约1.5亿元,全镇有1780户3270人从事淮山种植、加工和销售,陂面淮山还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授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陈达 曾繁霖 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