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广州都市动态调查(GPS)”首期成果报告会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据了解,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主导的“广州都市动态调查(GPS)”是广州市第一个学术性的大规模家户追踪调查。项目聚焦就业、教育、收入、养老、居住、环境等社会大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探讨城市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据介绍,GPS项目自2023年7月启动,采用多层次等概率抽样,抽取了广州11区54街道的108个社区(居/村),并访问了其中3000多户家庭、5000多名市民的综合情况。GPS项目广泛吸纳全国学生参与,吸引到来自上海纽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190多所高校合计500多名学生参与调查工作。
项目访员培训。
研究设计创新,揭示数字化生活隐忧
对于数字生活的关注是本次调查问卷中的创新设计。“我们是一个现代化的、面向未来的调查,所以调查问卷里面大量的题目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也针对广州的特色进行了调整,比如增加了工作通讯软件、加班、新质生产力、‘电子化育儿’等相关信息。这都是很新的概念。”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助理教授周穆之说。
数字化正深入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在“80后”“90后”和“00后”等“数字达人”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占据每天逾三分之一的时间。同时,数字依赖并非这些年轻人的专利,“60后”和“70后”等中年群体的平均使用时长也超过3小时。智能手机已成为各年龄段沟通、娱乐和获取信息的核心工具。有趣的是,老年人更容易低估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实际使用时长比感知多出36分钟。
“广州都市动态调查(GPS)”部分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也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尽管数字工具和平台已广泛普及,但大多数人对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等关键数字概念的理解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全年龄段普遍对钓鱼邮件缺乏认识。“我们生活在如此巨大的数字化变革之中,但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它了呢?你能辨别诈骗信息吗?你能判断这个信息是由机器还是人类生成的吗?手机背后与你交流的到底是机器还是人类呢?这都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周穆之说,研究结果暗示了提高公众数字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数字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缩小这种认知差距,确保所有人群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数字工具,将是未来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跨校、跨学科合作,为城市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主任阚林戈介绍,该学域的重要宗旨是“智慧城市为民生”。GPS项目“白手起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使项目达成,最终目标是为城市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立体的、有力的数据支持。
“我们的调查非常切合近些年的社会变迁,包括数字生活、灵活就业等。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自下而上地提供独特视角,为政府、企业的资源分配给出建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副教授张卓妮告诉记者,这只是项目阶段性地告一段落,团队更长远的目标是在两年后进行追踪回访,比较数据上的变化,从而带来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设计方面,张卓妮认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交叉学科方面的特色为GPS项目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与学生因为共同的城市调查项目聚在一起,提供各自视角,又通力合作。“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访员深入广州社区进行入户调查。
作为GPS项目访员之一,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刘韵馨坦言自己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成长,“我其实是很内向的人,刚开始很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被拒绝,但这次通过和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同学合作,我在人际交往方面获得了很大自信。走进真实的社区、街道,敲开每一扇门,倾听他们的故事,更能让我了解广州的真实面貌,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这也对我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就读于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访员康子馨谈到,GPS项目充分展现出对城市、对人本身的关怀,同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相当严谨,注重细节。这为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指引和参考。
据介绍,GPS项目得到“城市调查与干预联合实验室(JUST Lab)”的大力支持。JUST Lab的学术研究网络包括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成员。GPS项目将与JUST Lab此前开展的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HKPSSD)和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共同构建可比较、可拓展的大城市研究框架,推动比较城市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国城市社会调查与定量研究。
GDToday记者 张诗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