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通过完善文化生态保护机构建设,活化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建设,强化技术指导,设立文化生态保护新空间,激活社会参与非遗保护活力等多举并行,保护和传承过山瑶文化。
乳源必背村
截至2023年,乳源已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6项,涵盖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医药、民间文学等各个类别的非遗项目,反映乳源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民族交流历史。
乳源必背村
海外过山瑶人的祖居地之一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该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辖9个镇,116个村(居)委会,1071个自然村。
乳源是旅居老挝、泰国、越南、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过山瑶人的祖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乳源瑶族自称为“勉”,属于瑶族的“盘瑶”支系,因历史上过着“今年在此山、明岁又别岭”的游耕生活而被称为“过山瑶”。
瑶族同胞世代在百里瑶山繁衍生息,在与客家为主的民族文化碰撞中,不断吸收道教、佛教、儒家文化,与汉族人民共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年间各级非遗项目增长4倍
2015年,乳源成功申报列入广东省第二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单,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整体性、系统性保护。2016年,乳源启动了《广东省瑶族文化(乳源)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2019年11月,获省文旅厅批准实施。非遗保护从项目传承延伸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
乳源必背村
自2006年起,乳源开始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至2015年12月31日止,在近10年间,非遗项目从1项增加至5项,包括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项,市级非遗1项。
2016年以来,乳源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范化管理。2019年10月,乳源成立独立建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2年,乳源出台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包括县级项目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至2023年12月止,全县共有各级非遗项目增长4倍。
【数读乳源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乳源目前拥有3项国家级非遗,包括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和瑶族民歌。省级非遗有3项,分别是乳源瑶族服饰、双朝节和苦爽酒酿造技艺。
拜盘王仪式
市级非遗有12项,涵盖了乳源瑶族传统医药、契娭生日、圣祖祭、西京古道传说故事、过山瑶民间传统舞蹈、西京古道石阶除道、瑶山茶制作技艺等。县级非遗有8项,包括武操惊狮、大布番薯干制作技艺、盘王传说、乳源邓氏正骨法、侯安都卫国出征纪念等。
侯安都纪念馆
全县拥有各级传承人5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13人,县级传承人34人。乳源还有两处省级传承基地,分别是瑶族盘王节传承基地和瑶族刺绣传承基地,以及省级非遗瑶族刺绣工作站1个。
南方+记者 沈丛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