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周新增登革热病例1770例,请留意最新“蚊子地图”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10月10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了今年第40周(9月30日至10月6日)登革热疫情监测情况,全省新增报告1770例登革热病例。此前,省疾控公布了9月下半月“蚊子地图”并提醒,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伊蚊叮咬,防患于未然。

气温下降仍需注意防蚊灭蚊

登革热是经伊蚊(即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

当前广东省仍处于登革热流行季节。今年第40周,广东新增报告1770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764例,分布在佛山617例、广州251例、深圳112例、江门98例、中山89例、清远77例、东莞76例、湛江70例、肇庆62例、韶关56例、珠海和茂名各39例、云浮34例、梅州31例、惠州30例、揭阳18例、潮州17例、阳江和汕头各15例、汕尾10例、河源8例;输入病例6例,分布在深圳3例、广州、中山和茂名各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省疾控提醒,登革热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及骨头痛,严重者会出现出血甚至死亡。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控制媒介伊蚊、预防蚊虫叮咬是避免登革热的最佳方式。

专家表示,9月以来进入秋季,气温逐步有所下降,但不能对防蚊灭蚊工作放松警惕。台风和雨水将给蚊虫带来更多的孳生地,而且伊蚊在25℃—30℃较高温天气更为活跃,吸血、产卵行为更为频繁,登革热传播风险更高。

9月下半月“蚊子地图”公布

10月8日,广东疾控公布了9月下半月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风险提示,也就是“蚊子地图”,所处地区的媒介伊蚊密度越高,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越高。

据介绍,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风险提示指标包括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法BI)和成蚊密度(诱蚊诱卵器法MOI),当BI>20或MOI>20时,意味着媒介伊蚊密度较高。当一个地区出现多个监测点BI>20或MOI>20时,意味着该地区登革热流行风险较高。

9月下半月,全省共监测到26个媒介伊蚊高密度监测点所在镇街,其中广州市最多,有10个,其次为珠海市和汕头市,各有4个。

无

专家建议,市民群众尤其是处于“蚊子地图”风险区的人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人人动手、户户清理,翻盆倒罐清积水,清理蚊虫孳生地;同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伊蚊叮咬,防患于未然。

今年全球范围内登革热高发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今年也是登革热高发年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2024年1至8月,全球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38.9万例、7865例相关死亡病例。

以美洲地区为例,据泛美卫生组织网站最新消息,截至今年9月9日,美洲地区报告登革热病例数超1170万,是2023年报告病例数的两倍多,创下历史新高。

10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登革热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提醒来自登革热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以及面、颈、胸部潮红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海关工作人员将按照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

那么,登革热的警示信号是什么?

专家提醒,若不慎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症状,需高度警惕,这可能是登革热的初期表现。

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体温可达39℃,常伴随乏力,部分患者出现厌食、恶心、腹泻等;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如眼睛灼烧感)、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如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皮疹:发病第3—6天,部分患者面部、四肢出现皮疹,伴有瘙痒,无脱屑,3—4天后逐渐消退;出血表现:少数病例在发热5—8天后可能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症状。

此外,当前逐渐进入流感多发季,要注意辨别登革热与流感,专家表示,两者虽均有发热、疲乏、疼痛等症状,但流感多发于冬春季节,伴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而登革热则好发于炎热天气,发病前有蚊虫叮咬史,无呼吸道症状,且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皮疹。

南方+记者 卞德龙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